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的突破     
自从“0”归为自然数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有些问题的确不好界定和划分。正如《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5期蓝玉文老师在《都是“0”惹的祸》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0是偶数吗?0是合数,还是质数?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吗?04是真分数吗?”笔者在教学中曾疑惑过,也和同事们讨论过,但就是没有提起笔像蓝老师这样正式“申请”过。因此,笔者读过蓝老师这篇文章后,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个人拙见,以期与同行们商榷。0是合数,还是质数?笔者赞同蓝老师的意见,教材上应注明0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原因是0不能被它本身整除。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吗?笔…  相似文献   

2.
王为超先生的《不能用“超阶级”观点批判“超阶级”观点》一文,提出了反对、驳斥敢峰《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文中有关“母爱”问题的看法。王先生对“母爱”持如下观点:一、母爱决不仅仅是私爱,而是一种社会性的爱;二、各阶级都有母爱,所以母爱决不是“超阶级”的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刊登了《“王老爷是“王子腾”吗?》一文,文章认为初语六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的“王老爷”不是后文中的“王子腾”,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王老爷”就是“王子腾”。现作如下一管之见,以就教于武从刚、蒋艳两位先生和广大同仁。其一,武、蒋两位先生在文章开头称“王老爷”是“闲人”,就是一个错误的判断。虽然在文章结尾作了点补充,但这补充更是牵强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听到王荣生这个名字,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教师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到的,后在一次全国中学语文研讨会泉州会议上又聆听了王先生的报告,感觉王荣生教授不仅理论水平高,而且十分了解中学语文教学,他的很多文章和报告都十分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但看了王先生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10期上《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和《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两篇文章,却有些不同看法,想与王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5.
自从“0”归为自然数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有些问题的确不好界定和划分。正如《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5期蓝玉文老师在《都是“0”惹的祸》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0是偶数吗?0是合数,还是质数?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吗?0/4是真分数吗?”笔者在教学中曾疑惑过,也和同事们讨论过,但就是没有提起笔像蓝老师这样正式“申请”过。因此,笔者读过蓝老师这篇文章后,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个人拙见,以期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6.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这是《触龙说赵太后》开头的几句话。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和一般参考书籍,都把“赵氏”解释为“赵太后”,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必须予以纠正。古代妇女被称作“某氏”,就是在她娘家的姓后面加“氏”,而不是在她夫家的姓后面加“氏”。赵太后即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古人同姓不婚,赵太后娘家绝不姓“赵”。鉴于此,文中“赵氏”应不是赵太后。另外,古代的“某氏”,不但可以指妇女,也可以指一个家族。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季氏就是指鲁国最有权势的季氏家族,其当权人物是季康子、季…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的预习提示中说,刘兰芝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这一观点很值得磋商。首先必须解决刘兰芝是不是古代劳动妇女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与不幸命运是否集中表现在刘兰芝身上。本文就前一问题谈谈浅见,我认为刘兰芝不是古代劳动妇女,而是贵族妇女。一、自东汉后,尤其是魏文帝定九品中正法后,门第的高下区分甚严,婚姻更讲究门当户对,因为对贵族来说,“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刘兰芝“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由是看来,她应是朱门闺秀了;“碧玉小家女“是“不敢攀德贵”的。  相似文献   

8.
新编语文课本高中第五册《孔雀东南飞》的预习提示中说,刘兰芝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这一观点很值得磋商。首先必须解决刘兰芝是不是古代劳动妇女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与不幸命运是否集中表现在刘兰芝身上。本文就前一问题谈谈浅见。我认为刘兰芝不是古代劳动妇女,而是贵族妇女。因为: 一、自东汉后,尤其是魏文帝完九品中正法后,门第的高下区分甚严,婚姻更讲究门当户对了。因为对贵族来说,“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刘兰芝“先  相似文献   

9.
我研读了《化学教学》2 0 0 2年第 8期刊登了《小心定性判断的陷阱》 ,对文中所举例题产生一些看法 :1.对于例 1,原文注明取自“MCE98— 2 3” ,并分析指出该题欠科学。经查实 ,1998年高考 2 3题中的化学方程式为“2R (气 ) 5Q (气 ) =4X (气 ) nY(气 )” ,不是原文中的“2R(  相似文献   

10.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可儿弘明教授的名著《“猪花”——被贩卖海外的妇女》一书,经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赵宗颇教授、孙国群助研通力合作,译成中文,出版发行,引起中国学术界的注目。该书原名《近代中国的苦力和“猪花”》,在日本梓行后曾激发学术界很大的轰动效应,被誉为“开垦了一块处女地”。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撰著此书,深刻揭露了西方殖民主义者与中国黑暗势力相勾结,掠卖中国妇女到美洲和南洋卖淫的罪恶活动,发出了对旧中国妇女悲惨命运的深沉叹息。  相似文献   

11.
<正> 七十年代末,王元化先生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一文所提出的刘勰出身于庶族说(以下简称庶族说),已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王先生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中自述:对于这一说法,季羡林同志来信“表示赞同”;周振甫同志来信说,“大著刘勰出身庶族,掌握极为丰富的材料,论证极为有力,使人信服,极好”。就笔者所见,近年来其他专家、学者所发表出版的“龙学”研究论文、专著,凡涉及到刘勰的出身问题,也大都沿用王先生的说法。但笔者最近在考索刘勰的生平思想时却发现,王先生用来证明刘勰是出身于庶族的理由颇有疑窦,庶族说似难成立。而又诚如王先生在其文中所说,  相似文献   

12.
王先生《试论》,是要为杜甫无海棠诗之谜,作出新解。他根据涛诗《棠梨花和李太尉》断定:西蜀海棠是在杜甫入蜀70年后的830年,才由李德裕移来赠与薛涛种植的;涛诗《海棠溪》则是写西蜀海棠到830年后,才“栽种成片”的情景。我们在《质疑》中已证明“李氏移来西川海棠”说,纯属子虚乌有。现再《续评》辨明,《海棠溪》是早于李氏入蜀约二十年前(811年)就已问世了。更有《山海经》和《三巴记》的有关记述表明,早在周秦汉魏时期,西蜀不仅就有海棠生长繁殖,并且已分布很广了。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三家巷》不是红色经典中最富有影响力,但却是独具特色的。这是首部反映岭南革命历史的南方红色经典,因被认为真实地描绘了沙基惨案、广州起义等革命事件,塑造了周炳等动人工人形象而深入人心。事实上,诞生于万里江山一片红年代的《三家巷》在描写二十年代广州革命事件与塑造工人群体的时候,必定对虽败犹荣的历史进行一定的艺术改写,对当时尚且稚弱的党与工人给予美化夸饰,历史与真实相去甚远。这既是革命家欧阳山对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独特理解,也是其富有高度政治意识的重要体现,更是那个特殊年代所有红色经典作家都会普遍遵循的艺术法则。  相似文献   

14.
20 0 3年语文《考试说明》与2 0 0 2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比 ,稳中有变 ,着重能力考查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现将 2 0 0 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和 2 0 0 2年语文《考试说明》作比较 ,探求复习备考的思路。大体上 ,2 0 0 3年《考试说明》的变化表现在四个方面 :增、删、换、调。一、增加的内容1.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后加了“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文中重要句子”的后面又加了“的含义”。3.在现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的“提取并筛选文中的信息”中删去了“提取” ,增加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人物称代多种多样。以颜色称代,尤其是红、黄、青三色,颇引人注目。一、以红色称代 1.[红妆]指妇女的盛装,引申指人。《聊斋志异·西湖主》:“无何,红妆数辈,拥一女郎玉亭上坐。”此即指美女。 2.[红袖]指妇女的红色衣袖,由此借代艳装美女。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今烦红袖扶。”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倚江楼。” 3.[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需要花时间的,有些教师急功近利,只是在表面上或偶尔几堂课中改变一下,本质仍然未变,这不是真正的创新。另外,创新并不是盲从,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课——《乌鸦喝水》。课已经临近尾声,教师问:“同学们,乌鸦除了填石子能喝到瓶子里的水以外,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喝到水?”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可以把水倒出来”“让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1)第六章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有这样一句话:“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又在“学思之窗”中摘录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是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这些表述对雅典妇女的地位给予了一定的概括,那么,雅典妇女具体的生活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8.
户税是研究唐代经济史不可不涉及的重要问题。我国史学界不少老前辈对唐代户税都有研究和著述。王仲荦先生在《唐代两税法研究》(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一文中,介绍了他对唐代户税的产生、发展、制度和执行情况的研究和结论,对我们认识唐代户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王先生论著的启发下,我对唐代户税的有关情况作了初步学习,有些心得,已写入习作《关于唐代户税的几点意见》(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中。现将最近阅读中的一些意见试述如下,以就教于王先生及各位同志。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2005年9期刊登了赵同桂先生的《程度副词误用二例》一文,文中指出“最是亲亲我妻情:傅彪走过生命劫难”(原载《知音》2004年24期)这则标题对“最是”的使用属于误用,理由是“是”为判断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最”修饰,应将“最是亲亲我妻情”改为“最亲密是我妻情”。赵先生的说法有些武断,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0.
教师授课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感到兴趣”,从而消除因“觉得够不上程度”所产生的“既难懂,又没趣味”的厌学情绪,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是夏丐尊叶圣陶两先生《文心》中的教学主张之一。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文心》的开篇《“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以下简称为“《忽》文”)中周乐华对张大文说:“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们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话体的《秋夜》先预备好,还有一天半工夫呢。”这表明,让学生预习,决不是三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