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耿之、林汉秋是当代潮州业余青年作者。十几年来他们都从不同的生活道路上写出了许多各有特色的小说,颇为读者称道,有的小说还得了“大奖”。为了繁荣创作,促进作者间相互砌磋,取长补短,本文试从他们的创作道路,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作一个粗略比较,以让读者对他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端木蕻良小说的叙事特色,他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让读者忘记自己的读者身份,能驱使读者不自觉地以剧中人物的身份沉迷于作者所描写的人物的情绪中去。他的小说具有震撼性,能使读者的心灵产生独到的审美效果,这都源于他小说叙事的抒情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穿越小说无论是在作者、读者、情节、结构和传播方式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特质。以玄幻的想象塑造出来异世英雄,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通过移情代入,借以摆脱现实的无力和无奈感。因此,穿越小说在舒缓压力、愉悦情感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量的低质量作品也会给受众带来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回忆录和小说都是文学作品,但大多数读者爱读小说,因为回忆录强调的是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一般是不虚构的,读起来缺乏趣味性。而小说虽然也会以真人真事为原型,但更多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通过作者的虚构,作品充满了情趣。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经典叙事学中,作者、叙述者和读者是分辨得很清楚的概念。鲁迅是我国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其小说叙事特征明显,分辨其小说的作者、叙述者和读者,有利于准确解读其小说的形式特色和内容意蕴。今以鲁迅入选教材的白话小说为例,对其作者、叙述者和理想读者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的小说充满了病态心理,他对所有人物的描写都充满了哀愁、伤感,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早年遭遇是分不开的。基于此,从作者的自身出发来揭示其小说的病态心理,以期帮助读者和研究者准确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7.
胡伟 《文学教育(上)》2008,(20):108-109
众所周之,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揭示主题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关键,也是作者的潜心追求。因此,阅读小说,读者就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品鉴作者创作人物的方式,体会作者创作人物的用心,透析作者利用人物形象表现生活、揭示生活真谛,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小说。  相似文献   

8.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述方式是小说艺术世界的现实组织者。完整的叙事分析,包括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几个基本范畴略加阐述。作者和叙述者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小说或故事直接看成是由作者来叙述的,或者是,把叙述者简单地等同于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9.
白日梦是人们很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于有些小说来讲,读者的阅读过程和作者的创作过程都有明显的白日梦痕迹。于是,象精神分析学家分析人的梦境一样去分析这样的小说便成为一种可行的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往往与隐含作者一致,是一种可靠的叙事。鲁迅通过选择适当的叙述者,控制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想象,从而形成了合理的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之,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揭示主题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关键,也是作者的潜心追求。因此,阅读小说,读者就必须把自己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论小说的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符号学的推论,一篇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创造的第一个角色和“纸面的人物”。它替作者出面进行叙述评说,因此而成为小说作者、人物事件、读者之间的联结者或中介物,与上述三者既存在密切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但又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  相似文献   

13.
《甘肃高师学报》2022,(4):76-78
按照符号学的推论,一篇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创造的第一个角色和“纸面的人物”。它替作者出面进行叙述评说,因此而成为小说作者、人物事件、读者之间的联结者或中介物,与上述三者既存在密切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但又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多义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似乎已形成思想定势,一谈主题,就着眼于作品的客观属性.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等等.这些惯用说法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播,再持此观点,就失之于片面了.我认为小说主题不单单取决于信息传递者——作者的创造,体现其主体功能,还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读者的阅读,显示其再造作用.不错,作者的创作,由于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和作者的主观性,已使小说的主题不单一了,这是事实.然而读者的阅读,由于是从各自不同角度确立“主题”范围的,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使主题复杂而多义,也是事实.而且是一种科学的解释,其根据来自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认为整个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把握,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诚如《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出版者前言所说:“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读小说,首先应当把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那么,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 第一,要注意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又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和活动场所的地理风貌。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社会环境就是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气等。第二,要注  相似文献   

16.
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经典文本。从"作者的介入"和"读者的介入"这两个典型的元小说技巧来解读福尔斯的这部杰作,并探寻其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意义。作者不仅为濒临死亡的小说形式带来了一片生机,同时也为读者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眼光、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读者参与文本的能动作用,延长了读者的审视时间,这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流畅     
一法国文艺评论家查礼·哈罗斯在《长篇小说的语言》一文中有段话:“作家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实质上是发出一个信号,让表面上平平常常的话语,让为我们而写的或者考虑到我们而写的书,向我们传递这个邀请谈话的信号。……召唤我们同它进行无声的对话,给予我们的观点和感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赞成这说法,他告诉我们,写小说和读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在进行对应性的谈话,读者是作者用他的作品邀请来的对话者,读者通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和第三人称小说的距离控制模式进行分析,发现鲁迅小说显示出一种卓越的阅读品质,作者通过叙事引导读者,最后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小说文本的意蕴内涵。读者被小说的叙述技巧赋予读解的多种可能和自由,拥有充分让主体思考的余地,这也是鲁迅小说的内涵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地丰富和被开掘的根本原因所在。鲁迅小说的叙述技巧是一种创造多元价值判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9.
谈小说阅读     
小说谁都会读,说不上什么方法.有的同学会问:那为什么有人读了一篇小说或一部小说,就能发表好多的意见,提出好多引人注意的问题呢?我说,那是评论家、研究者的业务,那有一套专业,咱们普通读者不能人人做到,也不必人人都去那样做.那么说来,读小说时,专家是一个读法,普通读者又是一个读法了?可以说是,但又不完全是.据许多评论家的说法,要写出一篇小说评论至少要读三遍。也有读得更多的,咱们这里不谈.单说第一遍.每个人在初读一篇小说时都是以同样的态度来读的,不管专家也好,普通读者也好,都是作为  相似文献   

20.
悬疑小说自身具有的互动性和超文本性决定了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性,因而作者在构建小说文本的同时,必定也要构建隐性读者;悬疑小说的悬疑性来自读者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作者创作的文本成为同时被读者构建的活文本,从而使悬疑小说的创作主体有了二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