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片《世贸中心》是根据“9.11”事件中两位救援人员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影片以写实手法呈现的一切给人极大心灵震撼:突然袭来的巨大灾难,第  相似文献   

2.
转眼间,美国“9·11”事件已过去5周年。时至今天,许多美国人依然无法抹去灾难留下的伤痕,尤其是那些在“归零地”(Ground Zero注)上辛勤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他们不但是这次灾难的英雄,还是受害者。为什么呢?让我们细读下文看个究竟。  相似文献   

3.
生命探测仪     
吴茂清 《初中生》2008,(12):49-51
①在遭受地震蹂躏的灾区,许多村镇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残垣断壁和飘飞的尘土,究竟有多少灾民被困在废墟下,还难以统计。如何快速地搜救废墟下奄奄一息的伤员,成为救灾的焦点和难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迹象越来越弱。救援人员为了能及时发现废墟下的伤员,使用了一种高科技救生仪——专用于搜救灾难中被困人员的“生命探测仪”。  相似文献   

4.
简·爱幼年的经历对其一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境遇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按照托拉康的"镜像理论",幼年早期父母的去世造成了简·爱心理上的"原始的缺失",使她停留在心理的"镜像阶段"而无法超越。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冲突造成了她人格的异化和分裂,简·爱这种自我建构的矛盾成为了其人生和爱情抉择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初,陈可辛即以自己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在香港一片成名,他影片的对白和音乐等声音的运用都显示出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以直白主观的语言将人物的真实心理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更以抒情表意的音乐来构建影片的时代氛围,为观众营造一个记忆空间,并借此说明剧中人物的身份、难以言说的心绪以及情感的历程和角色背后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与“伤痕文学”的对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伤痕文学"打开了思想与文化变革新通道,但美术形式的革新早在伤痕文学之前就已经开始。美术与文学在时代驱动下形成了共同的伤痕记忆,主题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一致性。但伤痕美术作品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上,要领先于文学,显示出架上绘画的美术社会功能大于文学,其艺术性形成的历史影响也高于文学。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地震     
素材观察SUCAI GUANCHA有一种细节,让世人感叹一片绿色,建筑规整;毁于一旦,皆成废墟,这是日本大地震前后的真实情景.当电视上呈现的震前与震后的卫星云图在你眼前冷静而又残酷地闪过时,它告诉你有一些东西已经被抹去了——房屋、道路、机场、生命.然而在大自然巨大的威力面前,有些东西却注定要永远留在世人的脑海中.比如,关于日本地震时发生的一  相似文献   

8.
虚墟     
废墟,这两个字读起来总是令人心惊,令人胆寒,令人伤心。废墟是一个时代所仅剩下的最后记忆,漫天黄沙之中掩盖的是那曾经傲视过世界的地方。废墟读起来令人伤感,一个曾经伟大的时候,一个属于过去的光荣与梦想,都在岁月里灰飞烟灭,在历史的车轮前被碾得粉碎。留下的,只是那刻满泪水的石柱,一个民族一个文明所无法泯灭的伤痕。  相似文献   

9.
《血与铁》是一部追朔文革记忆的小说,作品真实地记录了那一代人在那个时代的心路历程,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觉,描写了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的孩子是怎样经历了心灵的洗礼,如何在与朦胧的性觉醒的搏斗之中,如何在饥饿的煎熬之中艰难地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10.
1945年,一颗原子弹的罪恶烟云给日本广岛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也给人们心灵抹上了难以消退的阴影。几十年过去了,广岛已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但广岛人难忘过去,特意将一幢未炸毁的危楼保持下来,以示后人。图中的圆顶建筑即为“原爆遗址”。  相似文献   

11.
影片《芳华》和《少年的你》均改编自小说,都属青春题材电影.两部影片在有关青春、暴力、伤痕的表达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但又因两个故事所反映的时代不同以及导演风格差异等原因,其在有关青春的表达有着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不同,对暴力的表达上有着单一和多面的差别,同时在伤痕的表达方面有着旧与新的区别.对两部影片进行平行比较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2.
《四川教育》2008,(6):F0002-F0002
眼前,这灰色的废墟就是我们的学校吗?记忆中,我们的学校是那样美丽,顷刻间,无情的震灾把这美好全撕碎了……记住这场灾难吧,记住灾难带给我们的伤痛与教训,向着光明的未来,在灾难中重生,在灾难中成长!  相似文献   

13.
佚名 《高中生》2008,(17):10-10
倒塌的废墟可以清除,毁坏的家园可以重建,拥堵的堰塞湖可以疏导,因为灾难而留在心里的阴影,不能让它长久地留在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4.
全国广大地理教育界的同仁们: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顷刻间,多少幸福的家园崩塌在冰冷的废墟,多少鲜活的生命消逝在黑暗的世界,有多少我们可爱的学生、老师被无情灾难夺去了生命。  相似文献   

15.
凯宁 《下一代》2009,(1):1-1
记忆的闸门,常常在不经意间被打开—— 南方冰雪连天的大地上,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中,中国人用大爱、大勇令灾难怯步;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天都在尽情感受着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然而,大自然在赐予我们食物和能源的同时,也在悄然带给我们难以抗拒的灾难。一场场恐怖的灾难,就如《唐山大地震》等影片中呈现出的凄惨。不过,随着人类对如何有效预防自然灾难这一棘手难题研究的深入,诸多创意、有效的科研成果相继出现。现在,就来观赏一些能够对付灾难的高科技"利器"。  相似文献   

17.
维纳斯雕像之美,正是在于它的残缺。残缺美,有时候给人的心灵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到泰国旅游,不得不去阿育塔雅看看那里的历史公园。行走在阿育塔雅的皇城废墟之中,看着倾颓的各色建筑静谧而和谐地矗立在这片曾经繁荣而富足的土地上,佛像永远在残墙中闭目微笑。这里见证了阿育塔雅王朝在泰国历史上的辉煌与没落。也许你对"阿育塔雅"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它在国内还有另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名字:大城。"阿育塔雅"是根据泰语发音而音译过来的  相似文献   

18.
毕淑敏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作家三种身份在创作中,以"大我"的姿态关注生命旅途中无数同路人心灵的真实、身心的和谐和对幸福的追寻,写了大量心理散文,传递心灵的正能量。她悦纳生命,爱语暖人;洞幽烛微,妙语警人;语言灵动,美语怡人。  相似文献   

19.
"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模式化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开始了一次广泛的祛魅活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生命历程。由于"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创作潮流,因此,"伤痕文学"在批判、控诉"四人帮"给人们造成肉体与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以赋魅的叙事方式演绎着即将到来的幸福与光明。祛魅与赋魅的异调共存使"伤痕文学"叙事有一种内在的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伤痕文学"不仅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要,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消解了精神创伤,重新建立了未来必然光明的期待与信心,最终完成了"伤痕文学"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最大程度避免地震灾难现场对救援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设计了具备穿隙能力的六足机器人,可实现运载救济物资、废墟生命勘测、穿过间隙输送物资等。应用证明,六足机器人可有效解决传统救援机器人体积太大,无法穿过废墟缝隙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