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京察,是明代中央官员的定期考核制度,在统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代的万历年间,政治日趋腐败,一批有志之士力图利用癸巳京察刷新政治、扭转风气。他们严格考察程序,秉公办事,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由此可将癸巳京察看做万历中期时局转变的风向标,从中观察到当时阁部之争、党争蜂起和京察职能消退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
考满是魏晋以来实行的以政绩考核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资格限制,至清沿袭。清初官员考满既有历俸年限要求,又有任内工作政绩要求。考满得一二等称职者可获奖赏,然清初满汉官考满赏赐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全国的统一,赏赐形式归于一途。顺、康之际取消京察、大计,考满功能发生变化。由于执行过程中弊端丛生,最后停行考满,确立了以京察、大计为主的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3.
关于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本义和来源,大约有两种典型的观点,它们持着恰好相反的观点。本文从"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人们认知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试图找出它们是一个自足系统的理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肖大亨《北虏风俗》附《北虏世系》,笔者认为,松木儿台吉的领地在今商都境内察罕淖地区,而四世迭赖云丹嘉措就出身于他父亲的这块领地之上,并在这里生活了3年。  相似文献   

5.
陈仰来 《考试周刊》2011,(70):204-205
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有着独特的教育与教学功能,文章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全面、系统、细致、深入的观察,从"观"获得的感性材料"察"出事物变化的本质,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知识上和能力上得到同步提高,从而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6.
贬谪作为封建社会对官员过失的处分,从唐代以来开始影响着文学的群体。众多的唐代诗人因为踏上仕途,而遭受了京官外贬或流放的挫折。由于唐代的贬谪主要体现为北官南贬这样一种地域指向性,以荆襄为中心的楚国地域便成为贬谪诗人群体必然的经历之处,流放与贬谪在楚国地域的前朝文人屈原、贾谊引起他们隔代的共鸣,以“屈贾”为偶像的楚韵骚情从唐代开始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传统而被继承。  相似文献   

7.
丰宁京北第一草原又名坝上草原,位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部。总面积350平方公里,南距北京285公里,是距首都最近的天然大草原.故名京北第一草原。  相似文献   

8.
"女性问题"一直是文学家们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十九世纪下半期的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引发了社会思想,尤其是女性思想意识的变化。在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通过两种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女性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察汗诺门罕是藏传佛教界影响较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也是藏区势力雄厚、地位显赫的政教合一领袖。"察汗诺门罕"这个蒙古语的称谓,是二世察汗诺门罕时期由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所授予的;18世纪初,鼓动、支持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的高僧是当时塔尔寺的法台——堪布诺门罕,而不是德庆寺主持三世察汗诺门罕。之后,察汗诺门罕所属部众被单独设旗,旗下属民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世俗首领捐献的蒙藏民众;自愿投奔察汗诺门罕或所建寺院的蒙藏民众;察汗诺门罕自己在蒙古部落中的所属民众,源自设旗之前的二世察汗诺门罕时期。  相似文献   

10.
徐永文在《教育评论》2007年第2期撰文考证了明代对地方学政的两次治理,指出正统元年(1436),明政府始设专门提督学政的官员,南、北两京设提学御史,各省则由按察司副使、佥事充任。提调学校官的设立,标志着明代督学制正式形成。但提学官设立以来,其不能尽职的现象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与《楚辞》在抒发怨情方面,人们一般认为《诗经》偏重于平和含蓄,《楚辞》抒情则较激烈。其实二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此,而在于《诗经》表现的是那种基本生存、幸福受到威胁时而产生的哀怨之情,《楚辞》的怨情,主要是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导致的怨情。  相似文献   

12.
"差点儿(没)+VP"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基本采用朱德熙先生"企望说"来释疑答惑,但"差点儿(没)+VP"的歧义分化现象还可以从上下文语境、语音间隔、轻重音、个体社会心理几个方面来分析。本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结合上述特点采用概率语法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刺激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养成汉语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3.
朝鲜通信使又称通信使、遣日韩使、遣日使,是1607年至1811年时李氏朝鲜派往日本江户幕府的使节。从1392年开始,朝鲜宫廷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从1607年至1811年间,朝鲜共派有12个通信使团前往日本。柳相弼的《东槎录》便是对1811年最后一次使行的记录。从中可以发见诸多朝日情状,如朝鲜方面吏治腐败,朝鲜通信使行路的艰险,日本的房屋建筑、山水景观、居民装束衣着、民风民俗、节日庆祝、饮食音乐等地物风俗。此记录也展现了朝日的交好,朝鲜通信使对日本文化的态度和自豪感等。对于深入了解当时朝日历史人文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来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被认为是道家出世思想本源,然而事实是否如此?旨在通过对比老子与孔盂学说原典中对“欲”这一基本哲学命题的立论观点,论证老子与孔盂在“欲”的概念实质上有着“积极入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清人潘克溥编《诗经说铃》犹如一部"诗义大全"。首次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发明诗旨,强调诗教;从"诗无达诂"的思想出发,汇集了汉代《诗序》以来至清代嘉道年间前贤时修说《诗》的思想言论,分类胪列为"正说"、"辅说"、"汇说"、"异说"、"附说",在这些分类取舍之间透射出个人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骚”是一种处于“诗”、“赋”之间的诗体。与“经”比较,“骚”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奇丽”,“奇丽”的本质特性是变易适度性。以“经”为准,“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正-伪-奇”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骚”体的变易适度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修辞策略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交际活动、交际目的、适应、修辞手段、谋略设计五个要素,文章仅对引起极大社会轰动的小品《不差钱》之修辞手段的巧妙运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三十五年的焚书坑儒运动,使不少人发出了秦"少书"、"无书",以至于国家"书绝"的浩叹。但实际上,秦不仅有自己的史乘典册,还在咸阳专门建有"书府"以收藏各种文书。即便是在焚书运动中,烧书也是有范围限制的,医药、卜筮、种树以外的"禁书"也是允许在书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处和博士处保存的。这些典籍与民间藏书一起流传于后世,为《史记》、《汉书》等文献所载录。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蜀汉实行的民族政策最为成功,成效最为显著.在争夺荆州的战争中,各少数民族尤其是武陵蛮夷部落,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倾向,为蜀汉集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蜀汉之所以能够赢得各少数民族的鼎力支持,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改变了过去单纯杀戮的民族压迫政策,执行了以“和”“抚”为基本原则的民族策略;而且消除歧视行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众的人格和文化习俗,采取了汉夷两级官吏共同管理地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