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30年来学术界对民国地方政权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地方政治制度、地方自治、党政关系、县官群体等方面。在地方政治制度上,学者对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的国家体制、地方制度以及社会变迁作了详尽的探讨,学术成果显著;在地方自治上,学界主要是对省自治和县自治以及自治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在党政关系上,主要是研究党权弱化于政权的变化过程,并讨论了此种变化的主客观原因;在县官群体上,主要考察了县官的任用程序、奖惩办法和薪俸待遇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不断发展,民国时期地方政权的研究也面临着资料收集困难分析不够充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共从诞生开始就与地方自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共始终坚持其民主本质,成立初期,在批评联省自治的同时它并不反对真正民主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明确支持地方自治。抗战时期它把地方自治纳入到施政纲领之中,领导各根据地实现了地方自治,并以其为动力推进全国政治民主化。抗战胜利后还把地方自治作为确保中共解放区、夺取东北的有力武器。建国后,地方自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村民自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共的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对于促进国家政治民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商人之所以成为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的最积极的推动力量,既因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客观上促使商人成为南浔地方政治生活的主角,进而使其获得了推动南浔地方自治建设所需的路径依赖,又因为近代上海地方自治运动对商人推动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产生了直接的辐射效应,还因为清政府倡办地方自治为商人推动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在商人的积极推动下,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具有三个特点:以兴办地方公益和公共设施为主要内容;地方自治的正式领导机构随着清末民初宏观政治形势的演变而演变;以商人社团为地方自治的非正式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4.
地方立法包括民族自治立法、一般行政区立法、特别行政区立法、经济特区立法.自治立法权是民族自治地方所享有的自治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行使对能够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认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区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与其他地区立法权,对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民族法治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维新期间湖南地方自治在理论方面包括自保自强论、官治政治批评论、地方自治论和民智民权论;实践方面则有以南学会和保卫局为代表的一批地方自治事业。它是近代湖南民众政治参与的萌芽,也是全国性地方自治运动之先驱。  相似文献   

6.
地方法治研究中的“地方”因素,从推动和影响国家法治进程的角度而言,其意义是多重的、混合的;在先行法治实验或者说制度创新过程中,如果遭遇到来自中央的干预或者是反对,地方是否有权或者说是有能力以合法合理的方式与之抗争并使之制度化,是“先行法治”成为现实的关键;站在关注国家法治化路径的立场,研究“地方”作为法治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量,必须清楚这些力量来自何处以及如何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方自治学说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方自治是近代宪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罗马的自治城市,后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实现参与和人权保障的表现形式。各国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结合本国情况,发展了不同的地方自治理论,大体有:保护说、钦定说、传来说、固有权说、制度性保障说、人民主权说、人权保护说、法人说、地方政府论、权力分立制衡说。地方自治被认为是对全国性政府过度集权的一种制衡力量,其理论有一些共同之处,即以中央地方利益上的对立作为解决中央地方关系的观念前提,发展和确保地方自治权力的实现,在坚持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地方居民的意愿,满足他们的参与愿望,实现生动、活泼的地方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地方自治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清末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晚清的地方自治活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随着清末预备立宪活动而得以推行,虽然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清末地方自治的首创意义以及它在推行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英国是地方自治之家,与英国的其他制度一样,它的地方自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从地方政府的管理机制与地方社会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0.
清末上海地方自治与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方自治是清末地方政治实践的一个亮点。民间士绅的自治诉求得到了官方的回应,二者合为一流,成为自治最初的合法性来源。自治实践和选举模式将普通民众纳入自治范围中,从而得到他们的有力支持,成为上海自治合法性的后续资源。正是由于具有深厚的合法性支撑,才使上海自治获得了制衡官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英国法律传统与中世纪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素有“地方自治之家”的称号,这应当追溯到中古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在英国,国王利用普通法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同时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公共事务上事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形成中古英国地方社会自治的原因与其法律传统密切相关。英国的法律传统在本质特征上体现着权利的概念,保护着主体的权利。中世纪英国地方社会的自治制度莫定了近代英国地方自治政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治自20世纪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地方自治取得长足发展。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本文试对中日地方自治制度的共性及差异方面进行梳理与比较,指出日本地方自治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自治制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宗族调解为主的传统农村社会纠纷解决方式与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纠纷解决方式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比较转型期农村社会多元化解决机制中的具体方式——诉讼与非诉讼方式,可以看出它们各有优劣,但在运作过程中却不相协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法治与自治的关系出发,一方面,实现诉讼方式与非诉讼方式的协调统一,必须要处理好法治与自治中司法权与当事人自治权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使非诉方式在法治框架内得以有效运行,要尽量协调好法治与民间自治相对应主要依据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法治建设不仅包含中央政府对全国法治的顶层设计,还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的法治构建。由于"地方"的区域性、基层性、自主性和差异性等基本属性,地方法治建设不仅已成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实践性最强、基础性最广、地方自主性发挥空间最大的部分,也已成我国法治建设中可能性最多,差异性最大的部分。作为地方法治建设的着力点,地方法治社会建设应具充分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要在符合中共中央作出的我国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的前提下,在维护我国法制统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重塑地方社会的治理模式,通过法治和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的共同运用,实现地方治理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实现地方治理权力在政府、社会团体、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重新分配。这种路径的设置不仅符合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也将为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并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我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设想,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中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制度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正在进行的对部分行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被认为是1994年分税制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税制改革,将对我国整个地方税法体系产生深远影响。自此,我国税法改革由单行税法的完善进入跨税种的两个单行税法的协调阶段。下一步的税法完善应遵循渐进原则,分阶段进行。应在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前提下,在《立法法》的框架内,授予地方更大的税收自主权。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明确提出依法治国,西部大开发必须依法进行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促进民族地区大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民族自治地方工作滞后的现状决定了其立法工作的紧迫性。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特异性决定了其立法工作原则以及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欧盟的辅助原则、接近性原则、比例适度原则在欧洲地方自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原则对中国地方自治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启示性意义,中国可以在培育地方自治理念、法制化地方自治原则与规则、推进民主责任制、提高公民参与度、改革地方财政体制、增强地方自治政府的权能以及构建多元配套机制等方面进行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