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4.
和以往各种《花木兰》版本相较量,赵薇版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角花木兰不再是阳光、豪放的形象,分明带有悲怆、感伤色彩;影片绘出花木兰在烽火狼烟中"三部曲"式的成长历程;从"儿女情长"到"大爱无疆",影片实现了爱情描写的突破与升华。花木兰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她是中华民族"忠、孝、仁、义"传统美德的表征,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女儿之魂"。  相似文献   

5.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6.
《沉默之鱼》是谭恩美实现全新突破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对东西方文化和风光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述。作家用十分幽默的文笔将东西方之间的差异、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的艺术碰撞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在形象上构建了东方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同时对西方尤其是白人的形象进行了颠覆,消除了白人的种族优越感,体现了在世界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之间的共存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文革"时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归纳为英雄形象、反面形象和"异类"形象三类,对每一类形象产生的时代语境、形象特征及其艺术得失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其时人物形象从畸形的神化、鬼化到真实人的复归,揭示出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永恒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探究号称最革命的"文革"时期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南方的历史与文化,对福克纳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的穷白人沃许悲剧形象做了全面而较为深刻的分析,指出福克纳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对以沃许为代表的南方穷白人手存状况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注;另一方面致力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即,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享有人的尊严,必须有人生正确的信仰,而这一点正是小说《沃许》主人公形象的寓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博采和、汉、洋文化营养熔于一炉。各种西方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尤其是对基督教以及《圣经》文本的独特理解,造就了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基督教主题,即"切支丹物"。而作为芥川"切支丹物"重要题材的"圣母"形象更是浓缩地反映了芥川对基督教文化的认识过程。目前,国内对芥川"圣母"形象的研究流于宏观和表象,因此,对有关研究进行反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美国禁酒小说指出妇女家庭地位的不稳定;斯托夫人在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里把禁酒比喻贯穿于有关奴隶制的辩论中,试图将奴隶的境遇视同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遭遇;借助禁酒文学中"酒徒之妻"等刻板印象,把汤姆叔叔这个奴隶形象引入白人中产阶级读者的视线中,彰显了奴隶制的罪恶和汤姆叔叔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美国禁酒小说指出妇女家庭地位的不稳定;斯托夫人在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里把禁酒比喻贯穿于有关奴隶制的辩论中,试图将奴隶的境遇视同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遭遇;借助禁酒文学中"酒徒之妻"等刻板印象,把汤姆叔叔这个奴隶形象引入白人中产阶级读者的视线中,彰显了奴隶制的罪恶和汤姆叔叔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3.
奥运吉祥物"福娃"的改译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给国内学者的回忆之一。奥运"福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福文化",它的译名的变换更可以看作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个态度,那就是要通过翻译来宣扬中国的文化。而把原语文化中的异质因子呈现给目标语读者正是翻译最根本目的之所在。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也必须深谙译者之道,在把握好翻译的方向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翻译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杨筱君 《成才之路》2013,(23):65-66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塑造的刘兰芝这一形象更为人津津乐道。她集合了中国古代女性所有的美德,是"美"之化身。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许地山小说《春桃》中"春桃"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脱去"春桃"身上披着的伪基督教文化的外衣,揭示出"春桃"形象与基督教文化貌合神离的本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春桃"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层影响,以及人物对现实的控诉与抗争。  相似文献   

16.
贾政这一悲剧人物形象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环境。其文学形象具有深刻的悲剧审美意义:表现为其文化品格呈现出浓重的分裂性和双重性,即,精神面貌上的"表面假正经"和"内心真无奈",行为态度上的"知可为而不为"和"知不可为而不可不为";贾政的"无奈"凸显了封建专制社会皇权至上、官场腐败对作为封建社会基石的世家士族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人格扭曲,从而从另一角度昭示了封建大厦必然倾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康熙帝介入思想与文化传统,将政治势力延伸到文化领域,并不是以政治权力去削弱、对抗文化传统,而是力图结合"道统"与"政统",在把自己塑造成政治权威的同时,又成为"道统"的代言人;这种对"圣君"形象的追求与角色定位,从康熙帝御赐给清初福建书院的各种匾额或图书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地跨欧亚两大陆的土耳其是历史上"最自我撕裂的国家",东方与西方(或称传统与现代)是土耳其知识分子一再重复表现的重要主题。作家帕慕克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了土耳其从全盘西化到目前伊斯兰复兴的整个过程,认为未来土耳其的道路既不是全面西化,也不是回归过去,而是在尊重传统文化、吸收西方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一种使东方与西方可以结合在一起新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乔的长篇小说《情天无恨--白蛇新传》,重新诠释了传统"白蛇传",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显示出与传统"白蛇传"的诸多不同之处.小说肯定"情"的合理性,将其提高至与"法"同等的高度.浓厚的佛理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融合了李乔的佛教观念和人生感悟.小说暴露了人性的虚伪,以妖--白素贞的美好形象反衬许宣等人的龌龊和卑劣,显示出强烈的文化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20.
西施这一形象自被引入到文艺作品中,便不断地在文人笔下出现并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色彩。从最初的"天下美人"到宋代的"红颜祸水",再到明中期的"巾帼英雄",对其形象的塑造都带有时代变迁的印记和文人个人的诠释。中晚明经济的转型带来了人文思潮的涌动,促使了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但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的拘囿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使这种觉醒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致使西施所谓的"巾帼英雄"不啻是被奴化的囚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