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时务报》创刊,张之洞出资出力,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拥护。因为在"救亡图存"的面前,张之洞求变通以救国的思想与《时务报》的宗旨合拍,成为张之洞支持维新派的一个基础,并且张之洞与维新派之间的许多变法主张具有共通性;对维新派来说,与张之洞合作,对加强自身力量和推动维新运动也是可行的。可以说,《时务报》的初创时期正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双方都有相互靠拢的意愿,关系处于"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2.
最近发现的康有仪书信等史料显示,康有仪于1898年初赴日后,通过在山本宪私塾所学的日文汉译知识以及与山本的良好关系,不仅参与了《清议报》创办初期的日文译稿的组稿和翻译等工作,还努力充当流亡日本的维新派人士与日本人接触的中介,使康梁等人赴日后不久就获得山本的支援,并通过山本扩大了在日本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3.
从维新运动兴起到戊戌政变之间,张之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报》维新派都倡导社会变革。深入考察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发现,在“救时”的大局下,在《时务报》时期,“求大同存大异”是张之洞处理与后者关系的准则,这使他与后者之间保持着既合作、认同,又矛盾、冲突的独特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晚清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相互重叠和牵扯,没有绝对的派别间的界线.以宣传维新变法为宗旨的《时务报》就是由洋务派、维新派以及其他势力共同支持创办的,其实质是各种势力合作的一种尝试.曾大力支持《时务报》的洋务大员张之洞,其信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与维新派差异巨大,他与报馆里的维新派人士相互期许、利用,但又一路合作、争吵,最终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败后,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救亡和变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进行合作。张之洞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由于在思想等方面的矛盾,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6.
《学习之友》2009,(7):28-28
《革命逸史》的著者冯自由原名懋龙,其父冯镜如与康有为有旧,但冯懋龙在日本留学时,对康有为等保皇派十分厌恶。当时,保皇派办有《清议报》,康有为对该报干涉极多,尤其不准出现“自由”二字,麦盂华、  相似文献   

7.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湘报》及其转载各类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意义,对原始文献进行考证和统计,结果表明,《湘报》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一份以言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大量转载了国内外其他权威媒体的新闻消息和评论,主要包括时事政治新闻、新闻时事评论、自然科技新闻和商务经济新闻等。《湘报》转载的新闻报道对当时湖南整个社会风气的开化和推动湖南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学识渊博。1895年春赴京会试期间,他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向清王朝联名请愿,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他在北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他向光绪帝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和康有为等实施变法主张,史称"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改良主张,同时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领袖之一,逃亡日本期间,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并合办上海广智书局。在编辑实践中,他较早地接受并实践了西方先进的版权制度;身处日本,赞同日本与中国订立版权保护条约,主张中国通都大邑实行版权制度。在他回国以后的学术论出版活动中,努力运用版权武器来争取自身的最大版权利益;于古书辨伪实践中,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古代作权人的精神权利。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成为我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戊戌维新的中心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和《新小说》等刊物,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同时又提倡保皇,反对以孙中山为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这一名词从出现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使用“精神文明”这一名词的是近代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1873—1929年).1889年12月,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时主编过《清议报》.他在该报发表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 60页有这样一段表述 :“由于变法形势的发展 ,两江总督张之洞等相继入会。实际上 ,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另有原因。维新派的某些主张符合洋务派利益 ,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这是张之洞加入强学会的重要原因。甲午战争以后 ,多年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臭名昭著 ,实力和政治影响陡然下降。张之洞则于 1894年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 ,掌握着相当部分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成为最有实力的地方大吏之一。民用企业特别是工矿交通企业已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要求清政府放松对其控制 ,所以张之洞等早就提出过“变法”口号 ,希…  相似文献   

15.
戊戌时期,维新派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热潮。维新派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借助报刊媒介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报》,围绕废缠足、兴女学这两大主题,刊载系列文章进行舆论引导,并在实践中支持湖南不缠足会和女子学堂的创办。《湘报》凭借其较大的发行量,扩大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范围,在当时湖南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植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与历史背景,《湘报》关于妇女解放话语的构建亦具有政治化和男性化两个鲜明的特色。这两大特色的形成,对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戊戌维新时期,《湘报》刊登了大量化类广告。通过对《湘报》广告的整理归类以及对化类广告的数量、内容及其特点的详细分析,我们可见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同时,也可见维新派是如何以报馆为阵地,利用广告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推动新化运动发展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是以救亡图存、维新变法为核心的。刚刚从地主阶级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代表人物维新派人士登上了政治舞台 ,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他们的鼓动下 ,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立学会、办报刊、办学堂、办书局的热潮。从 1895年到 1898年期间 ,光绪皇帝发布了“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的诏书 ,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 5 0多个 ,创办报刊 30多种 ① 。报刊的性质五花八门。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 ,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湘报》、《湘学报》、《国闻报》、《知新报…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的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张之洞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进行探索。戊戌维新中,他成了维新派的同路人,尝试了自己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初步想法;庚子事变后,清延发布上请实行新政,张之洞、刘坤一联街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成为新政的主角;随著日俄战争的爆发。立宪被提上议事日程,张之洞对立宪的态度一波三折,体现其“趋时附权”的政治性格。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败后,围绕清廷如何自强主要有三派。纯粹的守旧派和激进的维新派是当时社会的少数派,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体用派是多数派。前两派由于贴近中国权力中心的表与里,有引导清廷走向变革歧途的危险。张之洞借用《劝学篇》发出中体西用式变法自强的时代声音,痛陈旧者的不知通和新者的不知本,希望借此破除两者的弊端,调和两者的对立,并超然于新、旧之间的政争之上。  相似文献   

20.
一、题解本文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亦号饮冰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早年致力变法维新,成为我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维新的首脑人物,与康有为齐名,并称康梁.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他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去日本后又主办《新民地报》、《新小说》等刊物,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宣传爱国思想,反对封建顽固派,在当时起过一定进步作用.他的文章,热情充沛,富有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