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与谜新论     
谜语起源于歌谣。歌谣与诗(包括歌谣谜与诗谜)关系密切,前者促进了后者的产生和发展,后者对前者也有一定影响。诗谜独立于歌谣谜后,除与歌谣谜的共同点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流传于川陕苏区的红色歌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当地深厚的民歌传统孕育了红色歌谣,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刺激了红色歌谣的创作,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推动了红色歌谣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歌谣教学,旨在通过将歌谣引入课堂,使小学英语课堂焕发灵动生机,提升英语教学实效。本文中,作者总结歌谣教学实际经验,从听歌谣、改歌谣、编歌谣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分阶段开展歌谣教学的方式,希望能够启发小学英语教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歌谣繁衍盛行的国家。可以说,自有文明以来,就有了歌谣的创作和流传。对于歌谣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多种目的。顾颉刚先生曾说:“研究歌谣不单在歌谣的本身,歌谣以上有戏剧、乐歌、故  相似文献   

5.
方言歌谣是一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之歌,歌谣内容与该地老百姓的生活、民俗风情息息相关。潮汕方言歌谣的十二月歌叙说了潮汕岁时节令风俗和农时习俗,物产歌反映了潮汕独特的饮食文化。潮汕方言歌谣从主题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折射了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6.
潮汕方言歌谣,是指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及海丰中部一带以潮汕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在845首潮汕歌谣的封闭研究对象中,使用最广泛的辞格依次是重叠、起兴、顶针、比喻、对比、铺排、比拟和夸张。起兴、比喻和比拟三种辞格共使用785处,使歌谣平添语音上的声律美、情感上的内敛美和形象上的表现力;运用对比、铺排、顶真的歌谣近500首,使歌谣语势连贯,语气连绵,结构严密,整齐匀称,达到语言均衡的美感;600多首歌谣运用了重叠,使歌谣凸显了强化语意和主题、增强音律和乐感;夸张辞格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歌谣表现生活的张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陕西近代歌谣中保存了不少近代陕西话的语音资料,是研究陕西方言很好的素材。本文以《陕西近代歌谣辑注》为底本,兼及民国时期《歌谣周刊》的部分陕西歌谣,分为"合音与分音"、"声、韵母的音变"两部分展开讨论,揭示近代陕西歌谣所反映的方言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8.
民间歌谣,作为民间艺术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具有多重重要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深入地分析探讨民歌歌谣的文化功能及艺术特色,能够推动民间歌谣更为有效地发展,更好地发挥民间歌谣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在分析民间歌谣所具备的文化功能基础上,期望能够推动民间歌谣的持续高效发展,以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9.
歌谣学的滥觞期,学术工作是将民间歌唱活动文本化,即把歌唱活动从生活中脱离出来,抽提出唱词编辑成歌谣记录文本。早期的歌谣研究以记录文本为中心,发掘歌谣蕴含的文化要素和历史积淀。上世纪50年代以后,歌谣学的视野有所扩展,歌谣传唱的生存环境得到关注,但并没有从文本中心主义的窠臼中摆脱出来。直到90年代,回归歌谣生活本原成为明确的学术方向,田野的深入实践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个案经验。延续到本世纪,强调歌唱所形成的生活环境所凸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建构力量,歌谣置于生活的深层语境中获得了富有张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酒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人类在发展中发现了自然酒,后学会了人工造酒。歌谣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随着人工造酒的出现,酒就与歌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依相长,这在中国文学中多有记栽。酒与歌谣紧密结合,是由酒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歌谣的特点决定的:酒能助歌兴,酒大大推动和提高了歌谣在民众生活中的多方面作用;歇能助酒兴,歌谣促进了酒的发展,喝酒时唱歌谣,有千杯不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儿童外语教学中使用歌谣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情感和心理、认知、文化学习和社交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鉴于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歌谣辅助教学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教材中的歌谣数量有限,教师可创编歌谣用于教学,在创编歌谣时应注意灵活性,诵读创编歌谣时应选用合适的语调,教学创编歌谣时应采用适当的形式,以发挥创编歌谣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的诗歌大众化运动,始终围绕着"歌谣"这一关键词展开。诗人们借鉴歌谣的形式,创造贴近大众的诗歌。革命宣传干部重视收集民间歌谣,把革命思想写入歌谣,起到发动群众的效果。歌谣实践促进了新诗现实主义题材的发展。在学习歌谣、仿制歌谣的实践中,诗人通过否定诗人身份和以往艺术追求来完成自我定位的转变,并成为下一个十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先导。  相似文献   

13.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灵石县学校布局调整后,田家洼小学成了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面对一群“小皇帝”和“娇公主”,学校采取了“歌谣式寄宿管理”管理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歌谣具有简洁明快、童趣盎然、朗朗上口、贴近生活的特点,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求。把寄宿生活内容编成歌谣,再开设生活课,生活课上学歌谣,寓教于乐,学生愿学爱学。用歌谣指引,见之于行,有立竿见影之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发起了"征集全国近世歌谣"运动,歌谣研究会因此成立。运动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文学目的性,参与者们多是早期新诗的创作者,他们积极征集歌谣,将歌谣作为创作新诗的资源与参考,意图借歌谣的形式来为新诗发展服务。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新诗的歌谣化并未取得足够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汪毓 《文教资料》2008,(32):65-67
民间歌谣是一地民风民俗的反映,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桐城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特定的文化底蕴也催生出内涵丰富的桐城歌谣.本文以桐城歌谣为分析对象,指出它在方言研究及文化贮存方面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桐城歌谣承载的文化内容,以增强人们对桐城歌谣的保护和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7.
越南歌谣是越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越南歌谣都是用六八体诗的形式创作的。六八体歌谣都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和韵律形式,六八变体形式蕴含着歌谣中丰富的内容表现力,是越南歌谣职能的一种文化"特产"。  相似文献   

18.
潮汕歌谣,历史漫氏,流传久远,曾被称为“岭南的翘楚”。从语音修辞的角度看,潮汕歌谣押韵自由,方言韵入歌,用韵独特,节奏明快,叠音巧用,形成了歌谣的声律美,让人感受到潮汕歌谣独特的声律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以五凉时期的凉州歌谣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优势、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主要类型即文人诗歌和民间歌谣的创作风格,探讨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的文学价值、本身拥有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歌谣与谚语是先秦社会两种重要的言语形态。《战国策》中歌谣、谚语运用的状况反映了战国时代歌谣与谚语的传播与接受。相对于春秋时期歌谣以集体演唱为主,战国时期的歌谣以个体吟唱、抒发个体情感、展现个体内心世界为主。因此,《战国策》中的歌谣具有重要的艺术功能,它是展现人物冲突、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有的歌谣以丰厚的意蕴扩展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相对于春秋时人的谚语,《战国策》中的谚语俚俗化色彩增强,说理效能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