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校自古是一家,并集于一身。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促使编校分了家,形成了两门独立的学问。在出版活动中,编校从不同的角度承担着把好质量关的任务,共同达到保证出版物质量的目的。 在出版工作这个大家庭中,校对和编辑这两个方面虽然分工不同,但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可谓是同源——分流——同归。 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校对和编辑,在工作中分工又合作,相辅相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一对孪生兄弟。在出版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日益提高,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一切确实给出版物的作者、编辑、印制者和读者带来诸多的方便和快捷。当我国出版行业迎接“电脑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场校对工作的深刻危机也正在一天天向我们逼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录入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作者已经采取了磁盘投稿方式,原稿磁盘化后,校对何去何从,成为出版界的热点问题。编辑是否可以代替校对,是否可以重新回到编校合一的时代?现代校对是编、校分工后出版物生产环节中的一道独立程序…  相似文献   

3.
医学期刊校对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科技期刊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评价其质量的主要指标。“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明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字词之差有时会在真理与谬误之间。校对工作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因编校失误而造成“谬种流传”,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①校对不但要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校正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即校异同,还要积极地去发现和纠正作者、编者在处理文稿中的错误,即校是非。校对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的重要条件。我社在期刊的编校工作实践中,从编校统一到编校分开,再到现在的把编校的分与合的有机统一,使差错率降到低于0.5/10000,提高了期刊编校质量,增加了期刊竞争力。一、校对工作的发展1.编校合一的尝试医学期刊的编辑担任校对工作,其优势在于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对原稿能融会贯通、领悟真谛,做到总体把握,校对时可以随时发现原稿自身的漏洞、不足和疑点,及时地与作者沟通并可随时对其进行修改,保证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但是编辑在阅读方式上“线性阅读”,往往不易察觉文字、标点、符号等细小的差异;在阅读心态上“自我欣赏...  相似文献   

4.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5.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6.
对于期刊来说,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确保期刊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作者对期刊的评判,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性问题。编校质量对于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编校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作者投稿阶段、内容录入和排版阶段、编辑阶段和校对阶段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编辑人员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提升期刊质量展开论述,分析了影响编校质量内容的因素,并且针对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出版单位需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培养一批专业的期刊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期刊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牢记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为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履行个人岗位责任。  相似文献   

7.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孙培镜校对,在我国一向也称“校雠”。“校雠”作为我国编辑史上的一个专门用语,既指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勘,又指古籍和原稿复制工作中的校对。从校与编的关系看,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雠,一向是编校合一的,即一人而兼编校二任;而古籍和原稿复制...  相似文献   

8.
编辑与校对:分工不分家吐尔逊·阿布都拉编辑和校对是出版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两者分工而不分家。校对员根据原稿进行校对,但如发现原稿有误,也应提出来,由责任编辑负责处理,不能认为这是作者或编辑的事,就可以听任不管...  相似文献   

9.
付友华 《出版广角》2013,(22):72-73
校对是出版编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程序,其主要是根据原稿审查文稿的错误,包括字词拼写、语法的错误、政治错误等。校对工作要求编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也使得编校人员的耐性、责任心、上进心更强,这是对校对人员性格的磨炼,从而也使其更加适合校对这份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提高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10.
董子源 《出版与印刷》2015,(2):12-13,23
科技类学术期刊作为承载科技成果传播的最主要平台,编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期刊在业内的声誉。在数字化时代,鉴于绝大多数原稿均为电子文件,出版物的编辑环节前移,编辑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对文章真实性和事实性内容的处理上;与之相应的,后续校对环节的工作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校对环节更多是在做“校是非”的工作,而不再是以“校异同”为工作重点。由此可见,在数字化技术与出版行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编校质量的控制势必产生一些全新的变化。本文将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培养与爱护编辑出版人才吴道弘目前如何提高编校水平,使图书质量有所保证,就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现实问题。诚然,造成图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有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编辑、出版、校对、印制人员的工作和水平,以及作者的原稿质量较差在内。其中还有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杨爱东 《编辑之友》2010,(12):28-30
由编校合一到编校分工,既是出版工作中编辑和校对分工更明确的集中体现,又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必然要求."校异同"和"校是非"虽说是校对员的基本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校对所起的作川有时相当于编辑加工的后续,它为保证出版物在各方而的规范和达标起到了监督和弥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技术手段联合使用: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飞鸣 《编辑学报》2007,19(2):108-110
介绍在期刊编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经验,包括纸质原稿与电子原稿相结合、多种软件联合使用、编辑人员与技术人员相结合、机校与人工校对相结合.探讨编校对象不同时的具体编辑方法.认为只有联合使用多种新技术及传统方法,才能有效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编校园地》是由《编辑实务》、《编辑人语》、《校对工作》合并而成的。 编校质量决定着图书的质量。出版工作要向优质高效转移,提高编校队伍素质和提高编校工作质量是个关键。本专栏的任务,就是帮助编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 《编校园地》的主人,是广大编辑和校对,我们热切地期待大家都来耕耘这块沃土。 《编校园地》需要如下稿件:(1)编辑学、校对学论文;(2)编辑经验谈(包括选题设计、组稿、审读、加工及图书的评论宣传等);(3)校对工作经验谈(包括校对操作、校对管理、外校管理等);(4)优秀的审读报告书和校对报告书;(5)编校人员自身修养经验谈;(6)对具体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随稿附原书刊或原书刊有差借处的复印件)。 希望缩小题目,写短文章,言之有物,切勿泛泛而谈。  相似文献   

15.
目前出版社和报刊社的编校体制不大一样,多数设有专门的校对机构,配了专业校对人员,实行编校岗位分开;有些不设专门校对机构,编校岗位不分,校样来了,编辑、校对一起校,这也许是编校合一的一种形式;有的则不配专业校对人员。作法不同,说明看法不同。开展关于编校合一的讨论,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园地,总结经验教训,比较利弊得失,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出版工作》发表的周振甫、王攸两位老前辈谈编校合一的文  相似文献   

16.
桂红星 《新闻前哨》2022,(15):54-55
<正>出版历史很长时间都是编校合一的,一个出版人通常承担着多种工作。近代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出版中的编辑分量逐渐增加,最终导致编校由合一走向分流,这大大地提高了出版物的时效和质量。在全媒时代,一些新媒体不设专职校对岗位,只设少量导向把关岗位,实行编校合一责任编辑制度已成为普遍的现实。媒体在新的融合实践中不断摸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作为多年的纸媒校对人,深知校对工作的重要性,深知编校合一的利弊端。但新时代,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创新。怎样才能扬长避短,实现纸媒出版物更好地编校合一呢,下面作了一点初浅探索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机结合提高编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中国编辑》2004,(4):89-91
长期以来,科技图书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图书出版的难题。实践证明,只有在人机结合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作者、编辑和校对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把关,才能构成科技图书的质量保障体系。人机结合的编校流程见第91页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脑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认为校对“可有可无”,主张“编校合一”的观点十分盛行。这些观点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实质上是与出版工作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是完全错误和十分有害的,当前某些出版物仍然存在差错率高的问题,这与轻视、忽视校对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对校对的职责作了如下规定:“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1997年6月26日新闻出版署第8号署长令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指…  相似文献   

19.
出版物编校质量大滑坡的今天,更可以看作是重建校对价值的历史契机。出版产业的新变化、校对知识本身的特性,使高校专业教育的优势日渐凸显。重视校对案例的积累总结,借鉴古代校雠学的理论成果,建立现代校对学的理论体系,高校编辑专业有望突破"瓶颈",培养出适应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型校对人才,提高出版界对校对工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编辑和校对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两个紧密相关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编校体制改革中,编校合一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编辑校对的分离,是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而形成的。现在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