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道德内化是指通过教育、灌输、示范、引导等方式,将外部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转化为个体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地位、作用等本质力量。道德内化与人的主体性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实现道德内化目标。因此,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深入分析其对道德内化的重要作用,探究以人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道德内化就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泛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信仰虚无等问题突出,给青少年道德内化带来许多新困难和新挑战。因而,应深入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动力问题,探究道德内化动力缺失的原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道德内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规律的视角看,道德内化体现的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客观必然性。道德内化规律对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支配作用。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以及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居作用和自我强化。  相似文献   

5.
道德价值内化是指道德价值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转化,通过内化实现道德价值的个体形态与社会形态的统一。学校道德教育要实现道德价值内化,就需要全面考虑其社会文化条件、个体条件与过程性条件。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道德价值内化的条件,是合理选择和设计道德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离开了内化,道德教育的成效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社会道德内化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道德内化,是指个体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道德内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社会而言,如果其道德原则和规范没有被个体所接受,那么这种道德的功能便无从发挥。就个体而言,如果个体没有将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那么,他就很难表现出合乎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道德行为,也就难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社会群…  相似文献   

8.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9.
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着眼点。在大学生道德内化方面主要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方法陈旧、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三是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示范教育作用;四是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郑欣 《考试周刊》2011,(85):203-203
道德内化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是前提。当前,道德主体必须提高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整合能力,对现实社会道德作出超前性、适应性的正确判断,形成合理化或者具有必然性的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通过多种方式促使个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成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标志是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科学的心理内化规律进行,通过多种有效方式真正促进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四个方面的内化,并最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体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情感培育不是一种自发的修身养性活动,而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性活动。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从个体层面而言是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提升,从人际互动层面而言是隔阂的消除和理解的实现,从社会层面而言是整个社会正义感的凸现,三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同角度,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必须以主体先存心理结构即图式为基础,道德规范只有经过道德内化图式的整合(即刺激——体认——信奉)才能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形成主体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双向互动的过程.个体道德对社会道德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吸纳、接受的过程,而是对社会道德进行比较、评价、鉴别和选择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抛弃功利性物化观念的影响,实施人性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狼抓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道德内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依据,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必能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而健康的道德情感,培植其果敢的道德勇气.文章在阐述道德内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内化的目标定位、模式选择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践行道德认知开放而有效的途径,能促进学生合作、组织、创新诸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品德学习的兴趣。试从"生活,开启实践的百宝盒""体验,升华情感的试金石"及"展示,实现内化的魔法棒"等方面就道德实践活动有效性提升的几个实例作一随谈。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外在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品质、再外化为行为的过程,即道德内化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动力,只有合理整合道德内驱力和外动力,找到最优着力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合力",促使个体积极地接受道德信息与道德要求,取得良好的道德内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外在的道德强制虽可以产生道德行为,但产生不了道德自觉。社会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个人才能在不被监督的情况下其言行也能合乎道德的要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国民的道德素质才能得到名副其实的提高。道德内化的途径形式多样,诸如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等。但这些途径只有在道德本身以情感人的前提下才能水到渠成。那么,探讨“情”与人生的关系以及道德“以情动人”必要性和方式,这对于道德走出目前的困境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关系中,人常会背离道德规范,出现"道德蜕化"。道德蜕化可分为积极道德蜕化与消极道德蜕化。道德蜕化中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原动力,是导致道德蜕化的非常重要原因。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抑制消极道德蜕化,引导积极道德蜕化,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