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清代文学作品《沙弥思老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腓力与绿鹅》产生的时代相去甚远,但内容和思想内涵却极为相似,即都极力反对封建社会所提倡的禁欲主义。这与两部作品产生的相似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创作活动共有的通律。“老虎”和“绿鹅”的称谓反映出中西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均受人歧视,社会地位低下,但两者内涵的差异却隐晦地反映出中西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学和社会永远有着母子般的血缘关系,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文艺的阐释、评价,必须紧紧结合着它所产生的社会现实。评价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应立足于社会现实,这是鲁迅文学批评的基本主张。文学批评不仅应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也应联系批评家所在社会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趋势。鲁迅把他那支文学批评的笔立在现实社会和时代的高度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褒贬臧否、评价衡量。  相似文献   

3.
在和学生谈读书体会时,常常有些学生说“这本书我也读了,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精采”等等。理解不深,阅读效果不佳,收效甚微。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何正确把握作品,提高阅读效率?陆游作诗强调“功夫在诗外。”那么阅读呢?同样如此,阅读作家作品必定要阅读作家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古人在阅读欣赏时强调“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任何一篇优秀作品都是作者生命的精华,是作者毕生经验阅历和才智灵感交凝而成的结晶,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为什么同一时代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时代背景教学是不应被遗忘的环节。如何进行时代背景教学的改革呢?下面就纠正“程式化”、“一味灌”、“学究式”等倾向谈谈看法。一、突破“开头讲”的程式在分析课文时,往往要进行时代背景教学,而先弄清课文反映的时代和写作的背景,又是时代背景教学的常规作法。有些课文,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若不首先弄清注释(1)中所述的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用语言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它是具体可感的,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所谓“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显始终”。“小处”,如人物的片言只语、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小物件,小画面,小情节等,对“大处”作品的主题,至关重要。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就是要从一些细微末节中看作品的主题、作者的匠心。下面举些例子谈谈。一、表现人物性格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作品归根结底是写人的。表现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  相似文献   

6.
叙事性作品的时代背景,即作品中形象所处的,体现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阶级关系本质特色的社会环境。介绍背景要根据具体作品,当讲就讲,合时而出。我们认为,题注和自读提示有关背景介绍的学生又看得懂的,老师最好少讲或不讲,文中有涉及背景的句段,可就文中讲,不必单独去讲。《最后一课》中的“锯木场旁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就是背景,扣其可突出民族危急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记一辆纺车》中“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就是时代背景,扣其突出纺线劳动的重大意义,《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后半  相似文献   

7.
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背景。这里所说的背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的小环境,包括作者的生活体验、经历以及作者的艺术风格等。一个作者,他生活在某个时代,就一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晶。尤其是文学作品,它的意境必然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写作时的思想状况,是理解诗词意义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通过背景去读诗解意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另外,大凡艺术上…  相似文献   

8.
要想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就一定要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换言之,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有助于全面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范文,相当一部分属文学作品,有的是从较长篇的作品中节选的。因此,在教学中掌握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一环节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资源价值毋庸置疑。一方面,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能够真实反映特定时空框架下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状,如《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与情感表达,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对收复山河的迫切愿望,而这种人文性特点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谋而合”[1]。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评价,历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难以了解清楚;二是要受到评论者所处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制约;三是评论者自身对作品认识的深浅直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所以,分寸很难把握。对古典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尽管这样,笔者还是认为应...  相似文献   

11.
在文本中感知形象,从形象中触摸社会生活,应当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思想。所谓“为时”,就是说文艺创作必须能反映时代现实,并为时代现实服务;所谓“为事”,就是说文艺作品必须写社会、写人民生活的具体事实,从而达到反映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文学作品的主题,有许多是与政治背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在理解中必须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制度紧密联系。因此,许多学者甚至通过文学作品来推断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一)文学作品的主题,有许多是与政治背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在理解中必须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制度紧密联系。因此,许多学者甚至通过文学作品来推断历史。  相似文献   

14.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20岁(1918年)时的体验写成的短篇小说,1926年发表。笔者在本稿首先分析了江湖艺人的不平等待遇。其次以作品中的长度单位、"流感"、"高等学校"与"小学"、"五角钱"等关键词为考察对象,分析了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结果表明,作品出现的这些关键词,与川端康成的实际经历相符合,同时在作品中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时代要素。尽管日本的文学作品有脱离政治的倾向,但是文学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作品是无法脱离社会的。读者在欣赏外国的文学作品时,如果能了解其时代要素,应该有益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的产物,也是作家描写内心世界的产物。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则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反映社会,表达作家的主观精神,形象思维则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邹秀珍 《语文天地》2014,(31):54-55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  相似文献   

17.
提起文学作品,语文老师都有同感。既喜欢教,又怕教。喜欢教,那是因为文学作品“有讲头”;怕教,那是因为“教不好”。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像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已有定论,看法比较一致。即便是那些看法比较统一的现代作品,怎么算“教好”了,也难下结论。像大学里作品选讲课那样字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同时,我们教师也有义务去帮助学生进  相似文献   

19.
《广东教育》2009,(12):21-28
点击考纲:《2010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出这样的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双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基”,是中小学教学中对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很长时间以来,中小学教学一直强调要“落实‘双基’”。现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兴起一种说法,说新课程“不讲‘双基…,“不要求落实‘双基’”。这种说法,是对新课改理念的一种曲解,导致一些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偏向,对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