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型学习为载体,在整合古诗文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任务群渗透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变简单线性排列的学习方式为任务驱动下的古诗文群文阅读复合式学习,变封闭的课内单点学习为不同维度相互融通的古诗文群文阅读协作学习,变单篇阅读评价为多元化的古诗文群文阅读评价体系,实现“言”“文”合一与“古”“今”融合。  相似文献   

2.
群文阅读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议题,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困境。项目化学习与其有契合之处,不仅能使群文组合关系外显、主次脉络清晰,且能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变“教”为“用”、变“泛”为“微”、变“虚”为“实”、变“散”为“整”、变“囿”为“拓”,重构文本教学功能,聚焦学习目标微化项目活动,链接真实生活情境,强化活动任务的驱动性和可操作性,以成果的赓续成长促进人与知识的循环共生。由此,教师可搭建起语文学科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佘莉 《甘肃教育》2020,(5):54-54
群文阅读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别。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群文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采取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让“阅读”变“悦读”和乐读,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和科学化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一、寻找群文之间的关联点群文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给予了教师更多自主权,他们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群文阅读的文本,并对这些文本进行组合和呈现。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以译林版《英语》四(上)Unit 8 Cartoon time群文融合教学为例,探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开展群文融合,拓展德育深度的有效途径。一、明晰单元主题,融入德育素材“群文阅读的文章与文章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根据某议题组合在一起”(蒋军晶,2016)。课标中将课程内容归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教师应深入教材,紧扣单元主题,在教学中围绕主题,挖掘德育资源,并融入相关绘本,积极开展德育融合教育,使学生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一步步感悟其中的道理,实现德智共育。  相似文献   

5.
群文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全新模式,会以选择特定的文章为前提,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共同构建阅读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桎梏,让阅读更加有趣,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参与度,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意识,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阅读教学也有极强的实用性。随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盛行,更为细致的、基于不同方向或角度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方法被提出,例如“统整”法、“迁移巩固”法、“冲突”法、“1+X”法等。本文从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1+X”法的现状和价值,并提出可行的策略,以期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天虎 《学周刊C版》2023,(26):151-153
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备受关注。群文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可起到较强辅助功效,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相较于单篇阅读,这种高效的群文阅读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在群文阅读开展期间,涉及的文本多且课容量大,可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其语文学习基础。鉴于此,本文将针对群文阅读的意义、方法实施研究,希望借此改善相关的教学策略,巩固“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成果,为初中语文教学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把深度学习理论和群文阅读理论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探讨出“内牵外引,四四并举”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个学习任务群为例探究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1+X”群文阅读模式,是指以“1”篇教材教读课文为起点,整合单元其他课文组成群文阅读,再向课外延伸,形成发散性阅读,以“X”为代码,构成完整的阅读学习程序体系。高中生有比较成熟的阅读思路、阅读方法,为“1+X”群文阅读模式教学奠定了基础。鉴于此,教师要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展开设计和组织教学,启动“1+X”群文阅读模式程序,提升阅读教学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群文阅读“求同更求异”。“求同”,重在整合资源,建构主题;抓住共性,培养方法意识,实现“以文推类”的阅读。它以专题式学习培养学生资源整合与归纳概括的能力。“求异”,通过关注文本的个性,探究造成其差异的原因,以实现“以文观人”的深度学习。它以比较式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带来文如其人的“发现”。本文试图以描摹音乐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探究群文阅读的有效策略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我学习”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探究学习”培养专业读者意识、“任务群学习”丰富阅读视角、“多维一体学习”感知人文精神、“过程性评价学习”展示阅读成果等方式聚集《史记》群文阅读。借助小组互动、情境体验、成果展示等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体系化、序列化、人格化”的群文阅读课程,将“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根植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对父辈进行着"文化反哺":青年对社会的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力";青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父辈的行为取向;青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反哺"父辈.文章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文化反哺"现象发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12.
北齐食干制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北齐的"食干"是指私有化了的吏杂户向主人提供代役性的钱财绢帛,以作为官吏俸禄的补充.本文对此持有异议并从另一角度对干的身份、来源以及代役绢的输纳标准进行探讨.指出北朝时,干的身份并非吏杂户,而是一般的编户齐民,东魏到北齐,食干者所食的干是受政府敕准,由应付力役的编户所交纳的代役钱.干禄制的本质是高氏政权在削减了爵役制后采取的一种奖赏性手段,其目的在于笼络官吏,巩固自身统治.另外,干禄制的实施减轻了国家对均田户的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增长,且对隋唐"庸"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鲁迅与茅盾这样以正直、正义和正大品格名世的作家,人们分析其文学创作、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许多角度,但却普遍忽视了他们与物质文化的密切关系,他们的理性思考和文学想象背后隐含的诸多动机,也必然有其物质或金钱方面的追求。他们受益于物质和金钱,却也曾受限于物质或金钱,但他们终生都在努力成为物质或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他们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法,作为现代职业化文人的他们,始终是在“物质”与“良知”之间努力维持和发展自我生命的。对于作为人而非神的他们来说,建构自我人生、追求文化创造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源与命脉自然都不会凭空而来,也都需要起码的物质条件来,由此“卖文为生”便构成了他们长期的基本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应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呼声以及国际反腐败公约的要求,洗钱罪在《刑法修正案(六)》中对上游犯罪的范围等方面作出修改。但本罪仍存在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本罪的客观行为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何,究其本质都是将犯罪所得的性质进行清洗,而不限于被动地隐藏或掩饰;其主体仍然应当依据“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理论,认定只能由上游犯罪本犯以外的其他人构成,并且本犯的范围仅限于上游犯罪的实行犯而排除教唆犯和帮助犯;主观“明知”的含义,基于司法便宜的考虑以包括“确知和应知”为宜。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众文化心理是伴随大众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中,表面上看大众成为文化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呈现出大众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性:资本的运作、商品化和现代技术的力量,使得大众文化心理在不断地重复和规范之中形成了渐趋相同的单一化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大众文化心理领域的"二律背反"。这种现象从实质来看是现代大众文化心理中个体自由导向和社会强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是不同"场域"的争夺。  相似文献   

16.
当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效率从而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时,有人认为教育对于缩小城乡差异就有直接决定作用。作者在文中没有找到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相反,作者发现,教育只会加剧城乡差异,加速农村优秀劳动力的外流,农户教育投资成为城市圈取农村资金的又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同时,国家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粳村居民的工作报酬,使农村具备挽留优秀人才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以文化批判、人性的异化、人类的精神危机为主题;在艺术上以象征、隐喻、梦幻、意识流、怪诞等手法来表现病态的社会生活,主张以丑为美。它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有着密切联系。巴尔扎克在其作品里以自己对金钱的深刻理解表现出的人类异化危机,以及他对恶的客观认识和描写,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超越静止的视角,从较长的时间与空间看,技术已不单纯是学习工具,更是知识积淀与文化传承,已经从支持学习过程转向支持学习关系,改变了学习方式与学习者的思维习惯,促进了虚实间性的生活与新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了学习者与技术环境共同成长。信息社会中技术与学习融合的范式正在从"精炼共享"走向"文化共生"。共生思维在技术与学习融合研究中不断凸显且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共生思想已在教育技术领域萌生并与诸多论断相契合。  相似文献   

19.
在物欲疯长而思想荒芜的20世纪90年代,晚生代作家在“经济-市场”导向的开放式的新的文化格局中,迎合大众社会的需求,与大众文化相融合,彰显个人化的感性的、经验性的美学情绪,在商业操作之下追求个人化记忆与话语的狂欢,以身体、性、金钱、物质欲求对世俗价值“正名,”表明晚生代所要建立是世俗大众的话语,从而确立欲望化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20.
大学自我文化意识是大学在自我历史发展下所积淀下来的自身文化意识与精神层面的意识。认识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的最佳途径是从大学校训入手,因为它是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的理性抽象,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炼与浓缩,对大学文化具有“自我”划分功能。作为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缩影的校训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大学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