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邓芳 《湖北教育》2005,(2):15-16
“亲和力”在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研究表明,亲和力与“亲和动机”不无关系。亲和动机强,例如教师迫切需要得到学生的友谊,赢得学生的依赖.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导致教师厌教、流失以及教育教学水平难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职业倦怠。人类有目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将之称为动机。动机具有激起、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的产生和人的需要、兴趣有密切联系。当动机消失,为之所推动的行为会自然终止。当人们对所做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的降低,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会给人们的心理、生理、行为带来广泛的影响。生理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身心俱疲,会导致失眠,身体衰弱,内分…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需要”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愿望和欲求,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这种需求反映一旦被人意识到,就变成活动的动机,这种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人们行为的最终归宿。当一个人有某一需要而又渴求获得满足时,就会引起内心的紧张状态,这种内心的紧张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促使人们去寻求满足这种需要的相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心理学认为,"面子"即是自尊心,是指要求自我尊重和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需要。需要激起动机。人们所认为的与需要相适应的条件时,就转化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对于学生来说,"面子"是他们"动机"和"行为"的出发点。对自尊心需要的追求强弱、深浅,是他们是否要求进步,是否奋发向上,是否认真学习的主要动机。需要—动机—行为,是一条科学规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务必把转化学生的思想、陶铸人的灵魂作为神圣职责,绝不可  相似文献   

5.
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心理学理论。它是有关个人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理论,人们以此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和以后的行动。本文拟对归因理论作以概述,并且浅析它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影响班级集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班集体成员的情感关系。内聚力高的班级 ,其班级成员的彼此认同感强烈 ,彼此间对成功与失败有共同的感受 ,为他人成功而高兴和自豪 ,对受挫者深表同情 ,并帮助他战胜挫折取得成功。这样 ,班集体成员之间彼此依恋和帮助 ,班集体内就会充满友情和欢乐。二、班集体成员的价值观念。内聚力高的班级 ,其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动机、奋斗目标和道德规范是共同的。具体表现为对劳动的态度 ,对学习的态度与目的 ,对周围人们的态度等方面。当个人的动机和目标与整个班集体的动机和目标发生偏离时…  相似文献   

7.
说谎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一种解释认为,它是人们为了自尊的需要,对与个人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意的歪曲,以博取他人的尊敬、敬畏或者同情。刚开始说谎时,由于道德感和行为的不一致,说谎者会感到窘迫、羞愧,害怕被别人揭穿,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压力。但是如果说谎者从说谎行为中获益,他便  相似文献   

8.
王敏 《山东教育》2002,(30):29-29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因其具有的积极性而越来越为心理学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个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对于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而言,其入党的动机是什么,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他(或她)在入党目标达到以后的行为方式。为保证党的组织纯洁,保证党组织肌体的健康,高尚的入党动机就成为大学生入党的重要标准之一。发展党员时,要求申请人入党动机要端正明确,那么帮助他(她)在思想上入党就成为首要的,并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运用社会助长效应于小学科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助长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是指个体在进行活动时,由于有他人在场或者与他人一起参与活动,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这一现象也称为社会促进。社会助长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他人一起参与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称为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称为观众效应。  相似文献   

11.
要求他人行善的行为通常被看作是要求他人行使道德上无义务或非完全义务的道德绑架行为。但在一些条件下的行善行为具有完全义务的特征,它与在道德上以禁令形式出现的完全义务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且若实施对这种行善行为的强约束规定既不会不合理地侵犯他人的个人权利,也不会破坏可普遍化的道德原则标准。而当某种行善义务能够成为道德上的完全义务时,要求他人行善就并不总是构成道德上的绑架行为。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对教育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表明: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其个性特点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优势,往往表现出好学上进、个性和谐、待人谦逊、关心他人和集体的优良品质。当其行为过程的基本链条,即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一致时,他会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从需要和动机出发,去追求目标的实现;如果需要和动机遇到障碍或干扰,目标不能达到时,也会表现出很强的心理自制和调节能力。反之,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遇事往往会表现出意志脆弱、羞涩胆怯、任性骄横、固执怪僻的个性特点。特别当他…  相似文献   

13.
亲和动机是成功的领导者非常重要的一项素质。但亲和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领导者良好绩效的达成,只有适中时,才容易形成高效、融洽的工作局面。当下属意愿相对较高,领导者亲和动机不会对绩效有太大的影响;当下属的意愿相对较低,领导者的亲和动机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需要引起的。动机对人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因而产生了“强化理论”。在行为科学理论中,“强化理论”属激励理论系统。行为科学认为激励职工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条重要的途径:一是通过满足职工需要的途径;二是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的途径;三是运用强化原理及时反馈的途径。而强化原理则是影响和引导职工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具体讲强化是指能够加强或减弱人的行为一种刺激。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如果行为结果对本身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是正强化。当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即负强化。一般说来,要改变一个职工的行为,对于管理者来说正负强化有四种形式可供参考,正负强化各两种:  相似文献   

15.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发源于人的各种需要,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之后,就会有满足这一需要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体育锻炼动机是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教师的体育锻炼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其体育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体育动机对激发教师体育行为起着内在的动力作用。本文重点关注对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准确揭示教师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心理学上,所谓挫折,就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因而产生焦虑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当学生受到挫折以后,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理性的反应,学生会继续努力,调整目标,改变行为,反复尝试,另一种是非理性反应,学生会回避、妥协、愤怒发泄,感到茫然,无所作为。那么如何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呢?重点是在预防与转化上下功夫。 一、优化环境,减少导致学生心理受刺激的情境 导致学生心理受刺…  相似文献   

17.
在心理学中,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偏见是指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定型化的认识。由于偏见,常常使班主任形成不正确的态度,进而产生行为偏差,导致班主任工作的失误。 班主任工作中易出现的社会认知偏见主要有下面三种: 一、晕轮效应 某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班主任就由此可能认为他各方面都好,而某学生成绩、纪律差,班主任则可能  相似文献   

18.
顾及他人     
什么是顾及他人?顾及地人就是尊重他人及其感情,就是要考虑你的行为会怎样影响他人,要关心他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顾及他人就是深思熟虑,就是对他人的喜好与否加以注意,然后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愉快的事I请顾及他人就是把他人的好恶冒得和仰自己的好恶一样重要.当你面不同干他人的根麻,顾及他人就意味着仰不合试图证u仰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仰感是别人的需要和感I盾.顾及他人就是您事既受虑是否对自己自益出差虑是否对他人有益.为什么要顾及他人9兰人们行为的动机P是出于自私而不顾及他人,就会伤害地人的感。又当我们不顾及地人…  相似文献   

19.
张日华 《新高考》2006,(2):11-12
首先来分析一道2005年高考政治题:“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参考答案:(1)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讲诚信体现了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是利人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都会得到尊重,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就会和谐。诚信不仅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而且有利于自己。(3)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题中观点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语文考试成败结果归因的一般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生语文考试成败结果归因的一般特点研究韩仁生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归因理论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它是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或推理,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