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梁肃是唐古文运动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师从独孤及、李华,擢拔韩愈、李观、李翱诸古文运动干将。梁肃《绣观世音菩萨像赞》明确交代了其与李华的师生关系,因此李华女所绣观世音菩萨像并非为其亡夫崔绰祈福,而是为其父李华祈福。  相似文献   

2.
李观、韩愈皆为中唐古文运动重要参与者。二人有同年、同道之谊,在古文创作上各具特色。晚唐陆希声评价李文"尚辞",韩文"尚质"。通过文本分析认为,李观善用铺排手法营造磅礴气势,并留有部分骈文习气;韩愈行文表面自然朴素,但却将高超的语言锤炼融入文章精神内核,以平实的字面语意承载丰富的言外意涵。两相比较,李观善用技巧而有雕饰痕迹,韩愈则能化技巧于无形。陆希声只看到李观的技巧,却较少领悟韩愈更深层的锤炼。  相似文献   

3.
李观是韩愈早年的挚友,以古丈知名当世。相对于拥有生前身后名的韩愈来说,李观身后颇为寂寥。本文通过考察韩愈与李观的交游,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李观在中唐古丈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创造思维就活跃。反之,学习被动,效果就非常差。当前古文教学中,认真研究怎样激发学生的古文学习兴趣,对提高古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古文学习能力是中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所有中职语文教材里古文都占相当比重。但就目前的教学现实看来,中职阶段的古文教学价值在师生中是被严重忽视和低估的。因此,研究总结中职学生的古文学习现状和教师在中职阶段古文教学中可适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中职生的古文学习能力和中学古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目的就是使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  相似文献   

6.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8.
译书难,译书名更难,翻译古诗古文名就是难上加难。本文立足汉语的传统表达形式,结合中外学者对书名、古文名的研究成果,从古诗、古文名中常用字、词的英译的角度,讨论了在如何正确的理解古诗古文名的前提下,将其翻译成英文。  相似文献   

9.
许慎把各种不同写法的古文、籀文、或体等字体附在正篆下称之为重文,重文大多数但不完全是异体字,主要来源是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和奇字等,重文研究对汉字构型学和字用学具有重要意义。巾部的重文由两个古文和六个或体构成,且都是异体字。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中巾部字重文的产生规律、形体来源及其研究意义的探析发现,巾部字重文产生规律主要是更换声符或形符,主要产生于古文和或体。  相似文献   

10.
《康熙字典》对:占文的搜罗可谓宏博。全书十二集,列有古文的字头近一千三百个,所收录的古文异体更多达二千二百字。经过梳理,发现它们与字头之间不只是异体字的关系,还有假借、同义换读等关系。在利用《康熙字典》古文材料时,一定要细加甄辨,查明真伪,区别对待这些材料,发挥其在古文字研究中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末元初著名学者李治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但流传下来的甚少。从有限的资料中初步探讨了他在诗词创作、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作为进一步研究李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曲理论散见于其诗文词赋中。李渔的戏曲理论一直为人所关注、所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用新的学术眼光来重新审视李渔,并力图借助一些更新、更科学的方法,对李渔的戏曲理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就其所涉及的方面而言,包括文献整理和理论发掘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不少专著和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孙悟空天生地长,无父无母,但他身上却有种浓郁的人性因素。孙悟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了寻母的努力。观音和罗刹女成为小说中悟空母亲的化身。同时,孙悟空身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原欲色彩,观音和罗刹女成为其恋母情结或明或暗的情感宣泄对象。  相似文献   

14.
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之诗文传到朝鲜后,朝鲜文人以阅读其诗文、次其韵等方式表达了对其作品关注和欢迎,同时也对他的诗文及理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评。多数人对他的复古理论、创作风格、总体成就持赞誉态度,肯定其在明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也有少数人对他的理论和创作提出指责。虽然朝鲜文人的评价多受中国文人的影响,但这些褒贬不一的批评是对中国李攀龙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对李攀龙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本体论逻辑结构上来说,文化诗性是散文文本的根基,更是诗性散文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多重内涵中对"还乡文化"的体认,使散文中的乡土叙述具备了一种与其他文化经验十分不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厉彦林沂蒙乡土题材散文从乡情、亲情和真情三个方面叙写了作家的乡土记忆,这种记忆凸显出的文化诗性品格,正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家创作,而在近年来中高考试卷中常常被当作阅读范本的根源所在。对文化诗性品格的弘扬与坚守使厉彦林的乡土书写有效祛除了当下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庸俗化倾向,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广的精神探寻力度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积淀,并最终形成了当下散文阅读视野上的"厉彦林现象"。  相似文献   

16.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同是清代中后期一个很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甚少。本文从管同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游记散文所具有的特色出发,对《因寄轩文集》中的14篇游记进行了综合研究,试以此来管窥管同文所具有的“雄直气”。  相似文献   

18.
商洛作家李育善的散文创作,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公务员和乡土作家的双重角色体认,交互影响着李育善的散文视角。李育善散文的关注重心是家乡的广大农村,着重状写乡间的自然山水、民生场景和人物命运,从而构成了多幅生动的商洛风俗画卷。尽管李育善的散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来看,近十余年来,其创作不断走向成熟,表现为取材范围日益拓宽,个人视野逐渐开阔,语言技巧不断丰富。这些踏实的进步,使作者在承变进程中的陕西散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