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仲永之父”提个醒程建平相传,宋朝金溪地方出了个神童名叫仲永,五岁就能做诗,“文理可观,邑人奇之”,有人甚至出钱求他写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是生财之道,成天让他作诗卖钱,拉他到处卖弄才能,因而失之深造,昔时的“佼佼者”,竞渐渐“泯然众人矣”。王安石曾因...  相似文献   

2.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识解超群,具有巨大的服人力量。《伤仲永》是王安石青年时期写的一篇短文,它通过方仲永由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论析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章缘事论析,警醒动人,充分显示了它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仲永是我国宋时的一位“神童”,传说他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他父亲爱之如宝,常带他外出,令其题词作诗,邑人常“以钱币乞之”。这样,仲永停止了学习,苦于表演乞钱,终于失去了才智。好端端的一个“神童”,由于没有培养教育,过早地夭折了,是很可惜的,所以王安石作《伤仲永》以启后人。卡门,是外国的一位“神童”,1881年生于匈牙利。据说他6岁的时候,哥哥要他算15×15是多少,谁知他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答案准确无误。哥哥不信,又让他算924×826是多少,他仍是连头也不抬一抬就算出来了。这一下…  相似文献   

6.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久传不衰的名文。方仲永五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十二三岁时所作的诗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已是“泯然众人矣”。多么令人痛心啊,一个“神童”就这样泯灭了。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呢?说到这,人们一定会众口一词地指责他父亲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也一定会认为方仲永自己没有主见,只知道跟在其父身后“环谒于邑人”。把自己宝贵时光用在吃喝受礼上。在这里我却要为方仲永鸣几声不平,是啊,方仲永和他的父亲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  相似文献   

7.
宋代王安石曾写过一个小故事《伤仲永》,说一个叫仲永的孩子,聪颖过人,才气纵横,受到邻里乡亲的赞许,父母自然也倍加娇宠。结果,待到长大时,仲永却“泯然众人矣”。原本是何等“超人”,长大后却沦为一般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这篇文言时,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就设计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责任”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一学生说:“父亲应该负责任。是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另一学生即刻反驳说:“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又一学生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就是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就势让学生们接着讨论:“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  相似文献   

9.
教学参考书在“练习说明”中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解释为“被”,这似乎令人有些费解,而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认为此句中的“于”字应解释为“从”。  相似文献   

10.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写下名篇《伤仲永》,故事中的主人公方仲永5岁便能作诗,被邻里乡亲称为神童,但后来,有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便放松了学习,结果十四五岁时,便默默无闻,再无佳作。作者因此作文深表惋惜。如今,仲永的奇才已不再是神话,越来越多学龄前儿  相似文献   

11.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在为仲永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毁了仲永?很多人都认为错在仲永的父亲,整天带儿子到处去赋诗,不让儿子读书,从而毁了仲永。但是我觉得,固然他的父亲负有一定责任,但更多的是仲永自己毁了自己。他的父亲虽然不让他读书,但他可以自己读,凭他的天赋异能,聪明才智,但自学根本不是难事,可是仲永却沉浸在大人们的赞美之词之中,不懂得进取。同时,长大的仲永肯定发觉自己的天才慢慢泯灭了,但他却没有好好利用“后天”来弥补,而是渐渐被埋没在人海之中……如果一定寻找其泯然众人的原因的话,理由只有一点:仲永…  相似文献   

12.
锵锵任我评     
神童被“责令退学”《华商晨报》报道曾被誉为“神童”的东北男孩王思涵,当年以14岁的年龄,高考成绩572分的超高分数,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入学后成绩每况愈下,今年本应从大学毕业,却因为多门成绩零分,而被学校“责令退学”。王思涵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宋院长认为,年龄小对大学不适应,加上父亲的去世以及主观学习性不强,是导致王思涵学业跟不上的主要原因。点评:现代版的《伤仲永》吗?  相似文献   

13.
<正>《虎妈猫爸》热播,引发全社会的热议,众多家长纷纷在起跑线上纠结,身心备受煎熬!难道起跑线果真能决定终点线?我倒觉得:在个人成长的问题上,起跑线不算什么,只要自己坚定目标、把握节奏、不懈奋斗,也能如期到达成功的彼岸。宋代"神童"方仲永,5岁便能"指物作诗",名震乡里。他疏于学习,没想到十二三岁起就"泯然众人",后  相似文献   

14.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性的散文。《伤仲永》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方仲永由神童而变为庸人的过程;第二部分就上述而发了一通“受于天”与“受于人”的议论。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叙事乃议论的基础。叙述方仲永事迹时,又分两层来写,一写少年聪颖,一写长大庸碌。全文缘事明理,抑扬见意,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正>王安石写了一篇《伤仲永》,随笔挥洒,信手拈来,却引发人们不倦的探讨。方仲永的故事众人皆知: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故事至此已让读者感慨万千,如此神童,竟落得如此地步。谁之错?也许错在父亲,有这么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却被他的贪财心给毁了。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岂不知却毁了孩子的光辉前程。如果这位父亲以孩子的前程为重,改"不使学"为"使学",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恐怕历史上,又一位英才诞生了。可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有篇关于教育的著名文章《伤仲永》,讲了一个关于早慧少年方仲永日后"泯然众人矣"的故事。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在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其所受的教育没有到位。王安石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像仲永那样富有天资的人,也需要接受必要的教育才能成材。但是,综观全文,这个故事还为我们揭示了其他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如何运用却大有学问。 宋朝曾出了一个神童叫仲永,8岁便能诗会文出口成章,朝野称奇。其父携子到处炫耀。可几年后,这位神童却销声匿迹,不见有大的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但过度的重视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众人跟中的“神童”。于是各种所谓的神童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伪神童”教育模式的概念,并对这一模式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著的借事说理的文章,旨在以方仲永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不禁要问,这是谁之过?  相似文献   

20.
美好的未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千古良相"诸葛亮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意思是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短短12个字,令我毕生难忘.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伤仲永》中,少年方仲永天资聪颖,被当地称为"神童".可是他的父亲在仲永身上发现了财路,每天都带他去邻居家作诗卖艺,不让他学习,渐渐地被当作造钱工具的仲永沦落成一个普通人,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