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类进食采用的方式,世界流行最广泛的有3种: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南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陆。中国人是用筷子群体的主体,也是筷子的创制者。中国人使用的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  相似文献   

2.
<正>一、合理安排饮食,提高生活质量合理安排饮食,保持健康的进食心态和愉快的摄食过程。(一)与家人一起进餐,其乐融融老年人的进餐环境和进食情绪状态十分重要,老年人与家人、同伴一起进餐比单独进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一日三餐,形成了“三餐一贯制”,这似乎已成定论。但这“定论”对养生来说是否最理想,有没有更好的进餐制?事实上,这种“定论”已受到了挑战。一些研究者都认为,“日进三餐”制的弊端在于间隔时间太长,每餐的进食量偏大。虽然一天中摄取食物的总量绰绰有余,但实际上,身体却处于饥饱不匀的状态。在短暂的相对饥饿时,体内发生“能  相似文献   

4.
天堂与分粥     
有人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上帝便安排他到天堂和地狱去看一看。当他来到地狱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在一张大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许多人在桌边吃饭,奇怪的是这些人却都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原来,他们使用的筷子非常长,使他们无法将夹起的食物放进自己的嘴里。而后他又去了天堂,看到了同样的圆桌、美味和长筷,所不同的是所有进餐的人都红光满面、健康快乐。原来,他们用长筷夹起的食物并没有放到自己嘴里,而是喂给对面的人,而对面的人同样也将自己长筷上的食物回馈到赠与者口中。这样,虽然同样有长筷的制约,他们却靠着信任与合作使自己得到了与地狱完全不同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国王与发明     
世界上最早佩戴眼镜的国王是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的尼诺。尼诺国王的视力不好,但他又特别喜欢看体育表演,常为此而苦恼。有次,这位国王在欣赏一块绿宝石时,发现它有放大作用,于是他命工匠用绿宝石制作了一只像修钟表工人戴的单眼镜。从此以后,人类相继出现了透明石英石、水晶石等矿石磨成的手柄眼镜和夹鼻眼镜。16世纪中叶,法国国王安利三世时常为吃手抓肉弄脏了花领子而烦恼。后来,他苦思冥想,按照人的手指模样做了个专用于叉肉的粗锡叉子,代替手指抓肉。1582年,安利三世在巴黎一家有名餐馆大宴宾客,餐馆老板即以这把叉子为模型做了一批叉肉…  相似文献   

6.
郑芳源 《百科知识》2021,(33):15-16
近年,文化复兴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实现文化复兴需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河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古塔资源更是丰富. 我国古塔是佛教传入中国时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历史上首座佛塔,建造于东汉时期.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佛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高处的佛图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刹,《洛阳伽蓝记》记永宁寺:"中有九层佛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舍去地一千尺."佛图也称"浮屠""浮图",即佛塔.印度浮图在两汉时期就与中国楼阁相结合;南北朝时期,印度传入的佛塔已经深度融入中国建筑,其建筑形式与象征意义更富中华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一、研究背景目前,家庭中使用的筷子以木筷和竹筷居多,洗好的筷子总带有一些水分,筷头或筷尾直接接触筷笼的底部,因此总有一头浸在积水中。在潮湿的天气,筷子清洗后不能快速晾干,就会发生霉变,不仅会缩短筷子的使用寿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黄曲霉素,影响人体健康。而目前市场上的筷笼大都只是用于摆放筷子,让筷子自然风干,无法切实解决筷子因潮湿而发生霉变的问题。所以,我提出一种速干防霉筷笼的创意,旨在解决筷子霉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老的富有特色的熟食传统,决定了中国人要采用独特的进食方式。按照一般人的主观推测,史前先民吃饭的方式,一定与许多在一个世纪前尚处于原始时代的土著居民一样,是用手指抓食,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中国先民的主食是粥饭,副食为羹汤,这些都不便直接用手  相似文献   

9.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有着独特的文化,并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的服饰作为一种突出的文化的表现,受到了印度本土文化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面对当代世界的发展印度以独特的方式传承与发展着本国的服饰设计。  相似文献   

10.
胡晓鹏 《科学学研究》2006,24(1):125-129
随着对创意产业研究的兴起,文化创意一词开始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在广义理解上,人们习惯把创意和创新看作是一回事,即都是指将一个潜在机会转变为新的“点子”,并将这些点子转化为广泛的实践应用的过程。但从狭义角度看,两者实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创新对应的主体是技术,而创意对应的主体则是文化。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创新和创意的历史由来,进而剖析了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文化创意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联系;最后,针对中国经济跨越发展道路中的文化创意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韩培毅 《内江科技》2009,30(8):41-42
许多词汇既承载着语言信息又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因此,在外语词汇教学中,既要讲解词义、词性、词的搭配,又要注重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了解,即沿语言、文化两条线同时进行。语言线和文化线在外语教学中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更加完整、全面、深入,克服传统单线教学模式的缺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中词汇的语言信息始终是倍受关注,因此本文将从词汇的歧叉性、特义性、转意性、喻义性等方面侧重探讨词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正>灯笼,又称红灯笼、大红灯笼、红纱灯、灯彩,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多以竹篾或铁丝为骨架,外蒙红色半透明纸或薄纱,内燃灯烛,常用以照明或在农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良辰喜庆之时悬挂,用以营造欢乐吉祥的氛围。灯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灯笼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且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梅杰 《科技创业月刊》2008,(10):103-103
产品外观“‘康美洁’健康伸缩安全筷”,为全国最新专利产品,专利号为:ZL.20062001850.X。“‘康美洁’健康伸缩安全筷”为实用新型的钢质筷,它是由一对能够合拢的插套(当合拢时貌似一支钢笔)以及一双钢筷组成,与其他普通筷相比,它具有收缩性。筷子本身为两节式伸缩设计,筷身是狭长式圆锥体,整体流线优美,筷身带有美丽的图案,如蝴蝶流连梅花图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筷子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筷子的名称,先秦时称"挟",秦汉时称"箸",因"箸"与"住"谐音,有停滞不前的含义,与一路顺风的口彩相悖,故后来改称为"快",因"快"由竹子做成,故加上竹头,称为"筷".大约在原始社会,古人就知道用树枝、竹子以及动物骨角做成简易的筷子.夏商时有经过加工的象牙筷和玉筷.春秋战国时有铜筷和铁筷.汉魏六朝时有漆筷.稍后又有名贵典雅的金筷和银筷.如今筷子的家族更加兴旺,什么犀角筷、乌木镶金筷、红木嵌银筷、电木筷、玻璃筷、塑料筷等等,可谓五化八门.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在个体心灵领域的反映,它作为一种内化的行为规范,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生活的走向和政治行为,推动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文章从政治文化的定义和功能出发,分析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并对构建现代化的政治文化即参与型政治文化略做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杨忠明 《科学生活》2014,(10):84-85
现在的人谈吃色变,怕吃多了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君不见,宴席上正襟危坐的朋友占了席位却不进食,或者是只吃素来不尝荤,只喝茶来不拼酒,茅台、拉菲上来,早己酒菜壁垒,我自筷然不动!这是酒席上的相公!  相似文献   

17.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在近200个民族国家中,大体上孕育着八种文化体系:欧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和东欧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文化的差异所透视出的不同阶值取向显而易见:个体的价值取向与他生存的文化背景氛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文化精神蕴含着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内涵。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加速,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日益成为了“地球村”,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在相互交织和碰撞着,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特别是对我们的新生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力图立足于多元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入手,分析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提出大学生应在多元文化下选择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当然,本文并无意解决问题,只是力图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起共鸣已经为之满足。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在近200个民族国家中,大体上孕育着八种文化体系:欧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和东欧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文化的差异所透视出的不同价值取向显而易见:个体的价值取向与他生存的文化背景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文化精神蕴含着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内涵。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加速,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日益成为了"地球村",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在相互交织和碰撞着,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特别是对我们的新生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力图立足于多元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入手,分析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提出大学生应在多元文化下选择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当然,本文并无意解决问题,只是力图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起共鸣已经为之满足。  相似文献   

19.
魏道儒 《百科知识》2009,(11):54-56
唐代初年,有一位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游历了古印度各地和南亚、东南亚诸国之后,来到中国。看到唐朝的佛教盛况,那提说:“脂那东国(指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称最”。“瞻洲”即“南瞻部洲”,也译作“阎浮提”,泛指当时已知世界的所有地方。那提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兴旺发达,在隋唐时期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20.
谷艳敏 《科教文汇》2008,(8):202-202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在个体心灵领域的反映,它作为一种内化的行为规范,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生活的走向和政治行为,推动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文章从政治文化的定义和功能出发,分析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并对构建现代化的政治文化即参与型政治文化略做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