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诗画作为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审美视野中却有着神遇迹化的共通,进而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诗画的审美共通,体现了两种艺术的差异与互补,是我国艺术和美学上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中国艺术美学乃至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大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美学的内容。从中国诗画共同的意境追求的角度,阐述中国诗画艺术审美共通的表现,探寻这一共通的传统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中的诗画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千余年来,一直以它特有的方式,传承着人们的审美意愿,伴随着华夏民族之历程。正确解读文人画中诗画结合的历史背景、创作思想和审美取向,有助于我们在对待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有助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中,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它同中国诗画艺术密不可分,在其创设艺术意境上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诗词绘画在古典园林艺术意境的创设与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艺术的意境创设和诗画艺术比较亦具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4.
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诗画互证,这是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中国诗画都在追求空灵飘渺、静穆深远的审美意境,体现了禅道理论对诗画艺术的深刻影响。中国禅道哲学重视幻化和妙悟理论,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空寂之境,展现了鱼跃鸢飞、花开花落的无限生机景象,启迪着诗画艺术追求淡尽风烟、澹泊空明的审美境界。禅道和诗画艺术的相通圆融,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意蕴空间,给我们很深的审美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深入探究中国诗画这一整体概念背后的深层文化结构、意义链和问题链,指出中国诗画是一个“综合文本”结构体,其背后反映的是诗人和画者个体的家、国、天下三位一体的文化意义链结构和集体无意识。在对中国诗画作为综合文本概念、方法和意义链分析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并指出中国诗画多模态翻译与传播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即在两种文化间建构起一种相互可接受的互惠互鉴关系。数字人文语境下,中国诗画的多模态翻译与传播的目的是让中国诗画成为一种跨时空、非实体、非线性、多模态、跨国界、双向交互、参与体验式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方法和路径,跨越学科边界,超越语言界限,桥接文化隔阂,让西方受众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方式去理解、欣赏并接受我们东方人的文化思维、历史生活、艺术审美和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6.
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和艺术发展过程,中国的文人和画家历来提倡诗画结合,从而达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统一的境界。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能表现“以大观小”,还能表现“小中见大”的空间美。这种山水画和诗的结合有外在形式的“诗配画”,也有内在意境的结合“画中有诗”,我们应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山水画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西诗画观中的“诗画一体”和“诗画异质”向来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其实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人手角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各自不同,二者均是建立在符合自己的时代风调和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之上,内容呈现出差异性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双方并非完全对立,将两者互补方能促进诗画美学理论的更新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莱辛的《拉奥孔》打破了传统的诗画同一说,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这种诗画异质论与中国的诗画合一论形成对立与互补,对于诗画艺术民族特性的研究具有重大启示。而从西方现代、后现代诗画关系的新变中,则可以窥见两种艺术之间界限的消泯趋势。将莱辛的观点放置于这种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审视比较,有助于探讨总结诗画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扎根于民族音乐之中,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大胆改革创新,是二胡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核心精神和前景目标。只有将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合理运用、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的新音乐文化,使二胡艺术不断稳步坚定地进步完善、蓬勃发展,尽显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使中国音乐前程似锦、绚丽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