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指数级增长,大众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新闻消费碎片化、随时化。这种背景下,无论是重大时政新闻,还是突发新闻,抑或常规新闻,相对于有限的时间,都显得过"重"。东方网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重"新闻的"轻"表达模式,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新闻的"真"、新闻语言的感染力、新闻典型的美育作用等都可以用"美"的规律来衡量。新闻报道用美的规律来衡量,对改变新闻程序化,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吸引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党的新闻事业是一项充满着美的事业,因此,新闻工作者时刻不要忘记用美的标准检验自己的工作,用新闻手段,开垦美的土地,播下美的种子,点燃读者心灵美的火把。  相似文献   

3.
尽管褒贬不一,"说新闻"这一新闻传达方式还是以其独特的吸引力走入了人们的电视生活。在这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的实践中,应该注重播音员"说"的素质提升,以及整体运作团队的业务培养,同时要处理好整体新闻节目中"说"与"播"的关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说新闻"节目形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从业者必须遵守的新闻伦理。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专业媒体发布的新闻受到普通大众的监督,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本文以雅安地震中"最美新娘"新闻为例,分析自媒体环境下普通民众如何迫使媒体必须遵守真实性的新闻伦理。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国内电视界掀起一股"民生新闻"的电视热潮,多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只是在浅层次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民生本质的现状,从民生新闻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其现状及不足,指出新闻传媒应更好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发挥媒介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其未来的新闻媒体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在探索新闻发布制度规范化路径过程中,提出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要开拓新闻发布流程规范化、新闻发言人专业化、"辽宁新闻发布"品牌化的新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立体化地传播、展示辽宁形象,提供信息,答疑释惑。  相似文献   

7.
让"硬"新闻变"软"——谈如何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贴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文:何谓"硬"新闻?"硬"新闻是指对重大选题的新闻报道,在本文特指对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先进人物或集体的报道.这类报道一直是我国新闻中的重要题材.  相似文献   

8.
"通才办报"、"史家办报"、"政治家办报"是中国新闻人才观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这三种理论的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相互之间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们对于培养当时的新闻从业者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对今天的新闻工作仍然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小说认同危机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文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纠结,或者说,新世纪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新闻化特征。新闻话语注重以时尚的趣味和流行的尺度传达特定受众群体的狭隘的公共表情,它表述的是一种局部的真实或虚构的"整体"经验,满足于根据现实生存的逻辑来新闻化、功利式地"再现"生活。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以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地方台参与新闻竞争的必要趋势.目前民生新闻出现的问题是:只在时间表象上做文章,无暇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但从总体趋势看,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应该通过民生新闻搭建起百姓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和纽带.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陆定一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运用于中国革命的新闻工作中,形成了富有其自身特色和魅力的新闻思想。他强调新闻要尊重事实、具有时效性,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一切都要听从党的决定和安排";改正"文风上的缺点","宣传方式要通俗化,大众化,本地化"等。上述种种,对当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着极为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以"平民视化视角,人文情怀"赢得了社会上的普遍赞誉。但令我们非常奇怪的是,在去除方言的基础上,各地方的民生新闻几乎在报道角度和报道内容上,都有着不约而同的相似性,这也说明了各地的民生新闻在地域上存在着一定的新闻同源化。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避免新闻在同源化的同时走向泛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贪官频频曝光的同时,"贪记"的曝光率也呈上升趋势,社会舆论向"无冕之王"的职业操守发出质疑:媒体就是青天一片吗?为此,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和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本文提出,记者是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事实说活,把公道、正义、人心融入新闻作品之中,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发端于都市类报纸、成就于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新闻概念。虽然,目前民生新闻发展势头强劲,但是,由于人们对兴起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民生新闻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及困惑,如传播理念上的"自然主义"、不当的价值取向导致的民生新闻日趋琐碎化、庸俗化、娱乐化等。着力于对民生新闻的生成语境、特点进行梳理,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并展开辩证思考,既充分肯定民生新闻的成功经验,又就目前民生新闻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剖析,以期对人们正确认识民生新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千斤采访四两写",新闻采写是一种"深入"的艺术.深入,必须树立关爱民生的意识,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是否用良心面对新闻,"深入"便是定盘的"星".  相似文献   

16.
残奥会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同时也致力于传播新的残疾观念、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而媒介作为传播残奥会的重要载体,它对残奥会的新闻话语建构影响了公众对残疾人群体的认知。因此本文以1984年到2018年《人民日报》对夏季和冬季残奥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其新闻话语的建构和演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新闻话语背后的不同残疾模式。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残奥会的报道经历了"伤残""残疾"和"残健融合"三个不同的新闻话语阶段,这些新闻话语受到"残疾人慈善模式""残疾人医学模式""残疾人社会模式"等不同残疾模式的影响。从联合国和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最新议程来看,在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的报道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残疾模式以及通过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的社会目标建构更加多元的新闻话语,以便建立一个更加文明和平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谈民生新闻     
马永红  时殿慧 《职大学报》2009,(2):51-52,74
民生新闻是电视竞争的产物,受"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影响,这是现代人自我觉醒意识催生的结果.民生新闻栏目在持续升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误区.  相似文献   

18.
民主制度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可能带来"多数人暴政"的危险。而言论和新闻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它拒绝"多数暴政"。媒体作为言论的平台,很多时候要保护的恰恰是少数人的自由,因此有时它会表现出对民主制度的反动。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促进民主的同时,也为网络多数暴政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新闻和言论自由有所限制才能避免"多数人暴政"。那么言论限制的"度"在哪里?新闻和言论自由是目的,而新闻和言论自由的限制是达到自由目的的手段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民生新闻栏目的"灵魂"和"旗帜",提升综合素质是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民生新闻栏目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形象上多点"文气"、实践上接点"地气"、语言上加点"土气"、思想上添点"锐气"、工作上带点"霸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一般现在时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认为用一般现在时而不是过去式来描写已经发生的事件不仅为了节省空间,更是为了表现人际功能。报道者通过撰写新闻"给予"读者"信息",而一般现在时的运用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使其更容易"接受"新闻中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