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必须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 )是这样阐述的 :“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德育是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是教师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的结果。语文课的思想教育重在感化 ,而不是说教 ;是画龙点睛式的‘点’到为止 ,而不是滔滔不绝的微言大义 ;是点滴输液式的‘点点滴滴在心头’ ,而不是洋洋大观的系统教育。”遵循以上原则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渗透…  相似文献   

2.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是《技工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原则之一。如果教学离开了思想素质的培养,教育就背离了“教书育人”的方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对各种认知因素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培养。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1.树立师德,以身作则,是德育渗透的前提。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身教重于言教”。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做为技校…  相似文献   

3.
前言:语文新课标指出:“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语文教材目标和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文”以载“道”。“文”中更有“道”。结合多年的实践,我想谈谈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其优势、探寻多种有效途径来渗透德育,是技工学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然性 语文学科知识面广、情感性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授业”的同时也“传道”。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蕴藏点”的把握马振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通常是通过一篇的课文教学来实现的。要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文中“道”的各个“蕴藏点”,适时地挖掘与点拨,以达到教育之目的。一、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传“道”,使...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德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教学中笔者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契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教师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注意文本教材紧密联系实际,会让学生乐于听、乐于信、乐于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为“渗透”而“渗透”,不能为“德育”而“德育”,应该在围绕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课文篇目,适时适当地予以渗透.德育渗透,要注意结合文本教材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切忌假、大、空,要注意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和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做到无言教育,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8.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不仅要重视‘学得’,更要注重‘习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学习渠道,强化语文实践。语文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为突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胡林 《湖南教育》2002,(13):22-22
实践证明,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必须在校园、课堂内外以多种形式、全方位、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展,才能取得成效。一、寓德于教从教育论的角度看,“寓德于教”的“教”应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向学生开展德育是最基本的途径。学科教学研究表明,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式渗透,一种是间接式渗透。所谓直接式渗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德育教材或教学内容中的明显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等道德品质要素的培养和教育。所谓间接式渗透是指教师充…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积弊,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去学习语文,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章熊先生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对此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育,把课堂小天…  相似文献   

11.
后进生的语文学习存在缺乏兴趣的问题,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又欠妥,要开发后进生的语文智能,有一些有效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分类教学,降低难度;愉快教学,寓教于乐;教师“下水”示范,抛砖引玉;多开‘小灶’,情感投资”。  相似文献   

12.
董书海 《中学文科》2007,(12):17-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关注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谈点个人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是广泛深刻的,又是有限度的,而思想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属性,但并非全部属性,渗透德育只有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语文的教学特点出发,把握渗透德育的度,解决好渗透的途径,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坚持运用渗透的原则,充分发挥渗透的功能,从而达到“文”与“道”之间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2010,(5):45-45
4月7-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语文“活动式”教学课题组主办、语文报社和安徽省中语会协办、安徽师大附中承办的“‘活动与教学品质的追求’高峰论坛暨‘语文报’名师大讲堂”在安徽芜湖举行。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女士作“活动与教育生长”的报告,指出语文教学的高品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无疑是要融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但我一直不赞成使用“德育渗透”这个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因为,“渗透”是比喻一种事物逐渐进入到其他事物之中,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却是它本身就具有的功能,并且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语文素养界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归属于“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适时适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可能变成政治教学,从而改变了语文课的性质。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捕捉最佳的德育渗透时机;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即备课时要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  相似文献   

17.
杨艳 《考试周刊》2011,(52):71-71
全面教育德育为首,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必然,但是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色和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灵活而有效地渗透道德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祝佳楠 《成才之路》2023,(24):137-140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再一次将德育放在了引领地位。为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果,教师应当采取适宜的策略,结合德育的方法和原则,促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挖掘教材内容,学习古今贤人的思想品格;联系课外资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重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与思中进行德育;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形成自觉德育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五爱”教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方能彰显出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