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使用Z350纳米树脂修复前牙切角缺损的疗效,将100例患者220颗患牙需要前牙切角缺损修复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使用Z350纳米树脂修复前牙切角缺损;对照组使用普通复合树脂加自攻自断螺纹钉修复前牙切角缺损。分别于修复完成结束时医患满意度及术后1年复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两组修复完成结束后医生和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完成1年后复查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Z350纳米树脂修复前牙切角缺损成功率高,医患满意度高,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楔形缺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牙体硬组织病,过去多应用玻璃离子,银汞合金等修复,但都存在着一些弊端.近年来推出的光敏Dyract复合体是一种修复楔形缺损较理想的材料.本文就应用该复合体修复楔形缺损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牙体雕刻教学中的自评和互评就是让同学们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评分细则,根据自评和互评表格对雕刻完成的3倍石膏牙按项进行评分,并在石膏牙上分别用不同颜色铅笔划出雕刻过多、过少及位置不当的地方,教师再按同学们在石膏牙上所做的标记,并利用标准的牙齿外形平面图及浮雕图对自评表格和互评表格进行批阅,以此提高学生和教师牙体雕刻的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牙体大部分缺损,用桩核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患者984例,1208颗牙齿,男性患者576例,女性患者408例.年龄在15~40岁之间702例,40岁以上者282例.随诊五年,观察结果.结果:临床观察五年以上,固位良好,对周围组织无损害.牙合力恢复良好.结论:用桩核冠修复牙体大部分缺损,实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金属烤瓷桥在前牙列缺损修复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探索改善金属烤瓷桥在前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修复效果,努力提高修复的成功率和病人的满意度。方法:通过对968例1228件前牙金属烤瓷桥修复体3 ̄5年的临床观察,就其中56件修复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失败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结果:56件前牙金属烤瓷桥修复失败的原因分别是:崩瓷24件,牙龈炎12件,基牙牙髓炎10件,牙龈变色及色泽不协调6件,瓷脱4件。结论: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正确的牙体预备与设计,以及合理的比色环境和方法都是金属烤瓷桥修复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纤维桩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需行桩核冠修复的牙体缺损病例,在完善根管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纤维桩固位,制作树脂核后全瓷冠修复,随访2年。结果 48例患者78颗患牙中,成功75颗,失败3颗,成功率96.2%。结论牙体缺损桩核冠修复中应用纤维桩,生物相容性好,不易发生根折,操作简便,美学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二氧化锆全瓷冠进行前牙牙体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口腔门诊56例76颗采用二氧化锆全瓷冠进行前牙修复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修复体颜色、形态、边缘密合度、冠折裂、崩瓷、牙龈着色以及牙龈健康等指标。综合评价二氧化锆修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后及随访的2年里,各项指标均好。结论:二氧化锆全瓷冠适用于前牙牙体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牙体解剖学是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掌握了牙体解剖学的理论后,有必要进行牙体形态的雕刻训练,通过反复训练,可以逐渐熟悉与掌握牙体的解剖形态与特征,对每一颗牙达到理解并诠释其特征。雕牙是口腔修复工艺的一项基本功训练,从对于牙体形态的基本认识到再现每颗牙齿的细微结构都来源于熟练的牙体雕刻技术。将牙体解剖形态雕塑作为实训课程是实现培养合格口腔工艺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教材<数控机床加工技术>中,螺纹牙型高度计算为:普通螺纹牙型顶部削平高度为1/8H,底部削平高度为1/8H,实际螺纹牙型高度为h=0.6495p.但实际在数控车床加工中,常发现螺纹牙型高度减小,牙顶太锋利,牙齿中经处厚度减小,牙槽中经处槽宽增大.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普通螺纹牙型顶部削平高度为1/8H,底部削平高度为1/4H,实际螺纹牙型高度为h=0.5413p.改用后,加工出来的螺纹牙型正常,测量牙型高度符合要求,用螺纹规检验也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0.
楔状缺损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远期疗效的观察,分析楔状缺损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79例518颗楔状缺损牙分别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和进口玻璃离子修复,于修复后1、2年及4年根据一定指标评价其疗效.[结果]楔状缺损修复后的临床成功率从2年时的85.3%,下降为4年时的27.6%,并发现1.7%(修复后2年)和6.6%(修复后4年)的患牙原楔状缺损修复体颈缘下方出现的新"楔状缺损".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咬合因素患牙组的临床失败率明显高于无咬合因素组.[结论]楔状缺损修复治疗失败率受患牙承担咬合力的大小和修复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提示在楔状缺损的治疗中,一定要考虑咬合因素的祛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隐形义齿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弹性树脂材料及相应的注塑系统和贺利氏硬质树脂牙,为200例患者镶复211件隐形义齿,并进行2年跟踪随访。结果:211件隐形义齿中有195件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成功率92.4%。结论:隐形义齿具有美观、舒适、耐用和固位良好等特点,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牙列缺损修复形式。  相似文献   

12.
烤瓷牙是较理想的修复体,但活髓牙牙体预备中会有意外空髓现象发生.本文对100颗恒牙烤瓷修复牙体的处理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根管治疗术是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前教学内容中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根管治疗术临床前期教学中模型牙、离体牙根管预备及充填情况的比较,分析根管治疗术实验教学中使用离体牙及仿真模型牙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合理地将仿真模型牙、离体牙结合应用,促进对根管系统的认知和对根管治疗术基本步骤的初步掌握,提高根管治疗术实验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桩树脂复合材料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DMG公司生产的LuxaPost对48个残根残冠进行修复。结果:观察1~2年,修复体无纤维桩折断及脱落现象。结论:纤维桩具有较好的美观效果和强度,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以满足前、后牙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正>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年轻恒前牙受外伤撞击后易导致牙体缺损,牙髓组织损伤及牙齿脱位等,笔者通过对临床40例不同程度外伤的年轻恒前牙进行各种治疗并经3年以上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前牙外伤折断、牙髓暴露,或近中和远中深龋因咬硬物而折断者,较为常见,采用根管螺纹钉做固位装置,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冠,修复体不但固位牢,而且形态逼真,色泽自然,操作简便,深受患者欢迎。作者自1994年6月至1996年12月收治了34人,45颗牙。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对42人47颗早期牙隐裂患牙,用作者提出的综合方法治疗后定期追踪2年以上,观察结果:总的牙齿保存率为95.74%,其中有26例患牙功能良好,临床检查和牙髓活力正常,结果提示:38.30%的早期牙隐裂患牙,其隐裂继续加深和开髓病变的发生均不易控制,宜及早做牙髓治疗和全冠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的义齿设计与末端游离缺牙的牙槽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末端游离缺牙的患者76例,其中采用RPI型卡环18例,RPA型20例,传统三臂卡环15,冠外附着体23例.义齿修复前以及修复后12个月拍摄基牙及远中牙槽骨定位X线片,计算剩余牙槽嵴的骨吸收量.结果:末端基牙远中牙槽骨的吸收:冠外附着体组吸收量最低,RPA组和RPI组低于传统三臂卡环组.结论:近中牙合支托设计的卡环,较远中牙合支托设计的卡环,更利于维护末端基牙远中牙槽骨的健康;冠外附着体更有利于保护基牙.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5月我院采用自锁型髓内钉共治疗肱骨干骨折 2 9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8例 ,女 11例 ,年龄 2 3~ 6 7岁 ,平均 37.5岁。致伤原因 :交通伤 2 2例 ,坠落伤 4例 ,病理性骨折 3例。全部病例均为中上段骨折 ,其中 5例为多段骨折 ,3例为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1例合并脊髓损伤 ,1例为肱骨干粉碎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开放复位 2 2例 ,闭合复位 7例 ,顺行插钉 2 5例 ,逆行插钉 4例 ,2例病理性骨折行病灶刮除术髓腔内填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嵌合髓内钉。1.2 手术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金属烤瓷修复体的追踪检查,总结修复成功的关键要素。方法 常规牙体制备、取印模、灌模、制作暂时冠、比色、试戴、调He、粘固等系列步骤,对602例1512个牙进行金属烤瓷冠修复。结果 通过5个月至5年5个月的追踪检查,发现 其中32个修复体有瓷裂纹或瓷折裂现象(2.1%),18个修复体边缘不太密合(1.19%),8个修复体龈缘金属显露(0.5%),12个修复体发生龈缘炎或龈萎缩(0.75%),4个修复体发生牙髓炎(0.25%),10个修复体有食物嵌塞,24个修复体色调、彩度、明度出现偏差。均未见牙颈部继发龋,松动脱落现象。结论 选择适合的基牙,采用正确的备牙方式,合理的颈缘肩台设计,准确的邻接关系,细致的比色与调He,及时制作暂时冠,能使金属烤瓷修复体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