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括与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祖籍钱塘县(今属杭州市),母亲是苏州人,他曾长期寄居苏州舅家读书,并参加苏州发解试,还作为苏州举子代表受到宋仁宗召见。因而苏州是他第二故乡。一说后来“随母入籍吴县”(民国《吴县志》引同治《苏州府志》)。  相似文献   

2.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明朝苏州府长洲人。他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当时就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不过,祝氏的一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浪漫。撩开其“玩世自放”的面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真面孔。 身世与家境 祝氏的氏族渊源,如今已无从考证。明人以及后人有关祝允明的传记资料中,大多不见记载。唯有陆粲《祝京兆墓志铭》篇首以模棱两可的口吻称,一说其先出古太祝,以官氏为姓;一说其先为黄帝之后,封于祝,以国氏为姓。这种附会传说,自然不足为据。祝氏祖上有比较确切记载者,是七世祖碧山。据说,碧山在明初由松江到苏州任官,后死于任上,有一子留在苏州,遂繁衍为苏州祝氏一族。碧山之后,苏州祝氏家族中,一直没有出现过值得夸耀的显宦大官。直到祝允明祖父颢时,苏州祝氏才有了振兴的机会,进入了“名门”的行列。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上,曾起过至深至广历史诈用的一位巨人,被个人誉为“中华英杰”或“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他身为浙江余杭入,但他的大半生是在上海度过的。他离开书斋步入社会革命的第一站就是上海,时年仅三十。以后在上海办报、讲学、著述、革命、坐牢、成婚、生息,凡三十余春秋,几乎参与了他这个时代的所有重大的历史变革,颠沛了大半辈子,直至六十七岁移居苏州。上海成了他真正的第二故乡。三十多春秋的浦江水,哺育了太炎,使他对上海留下了无限眷增,同时也为上海史留下了斑烂的一页。但是,…  相似文献   

4.
陆文夫《美食家》品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文夫先生(1928-2005年,江苏泰兴人),不是苏州人,却被美称为“陆苏州”。他自少年时到苏州求学,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整整60年,从水道到小巷,从评弹到吴语,从饮食到民风……他凭着一颗对苏州的赤子之心,一支不知停歇的笔,写录了苏州的点点滴滴。小说《美食家》是他的巅峰之作,自1983年获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以来,被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如此妙文,长久以来却未寻得单行本,直到2005年,方见有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全力打造的插图本《美食家》。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28日,笔者应邀到苏州出席“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到了苏州,来接站的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一见面就对我说:“你是金建陵吧?你写的汪家兄弟的文章在苏州反响很大。”他提到的拙文便是《档案与建设》2006年12期刊载的《汪氏两兄弟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6.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清明过后,素有“人间天堂”和“东方威尼斯”美誉的苏州已是一片大地回春、繁花似锦的景象。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我们走进了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对苏州广电总台台长瞿长林进行专访。瞿长林执掌苏州广电总台帅印已有十载。在这十年间,苏州总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苏州有一位社会名流,他涉足于商业、政治、文学、方志、新闻、教育、慈善等方面,且都颇有建树,可谓一身数职,忙碌又显赫,然而他始终不失文人本色。郑逸梅称他为“诗人范君博”。  相似文献   

8.
苏州古称“勾吴”,后又在此建立“吴国”,这是苏州被称为“吴”的由来。吴文化的“吴”字,起源于政治概念中的“勾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衍化为地理概念中的“吴地”和文化概念中的“吴文化”。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即吴文化的代表,故苏州历史文化又称吴文化。一、吴文化对苏州古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征,其中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等是其主要特征。吴文化自我塑造的开放性、交融性与创造进取精神是其突出的“个…  相似文献   

9.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21,(1):85-87,84
2020年10月28日清晨,笔者搭上海至苏州的火车,去看望金坛县老领导沈啸森。一见面,见沈老夫妇俩精神挺好。一个101虚岁,一个98虚岁,二老相加199。沈老听力不佳,我们只能笔下交流。手写板上,他写道:“你精神可驾(嘉)。”笔者写道:“谢谢鼓励。”他写道:“我癌症开刀己20年了。”笔者写道:“现在是百岁老人了,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0.
被算计的读书人 章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世所共知,本文只就先生的日常生活略为介绍:先生是一个赋性恢弘而有远略的人。他论政,论学,固然头头是道,但对于一些细微末节,甚至自己的饮食起居,却又毫不经意.他晚年离居上海,后因事到苏州。有人劝他就在苏州住家,并且介绍他买一所房子。那所房子在侍其巷,只有前面一幢是楼房,院子里栽了几棵树。他走去一看,就很满意说:“还有楼。”  相似文献   

11.
吴侬软语话苏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为独立的地域性语言,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这句俗话,足以形容苏州方言的悦耳动听。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依软语”,是吴方言的代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柔”、“甜”、“温”、“糯”。  相似文献   

12.
一月十六日《新华日报》四版上,刊登苏州周启明同志的来信,反映“苏州车站查获伪造车票的不法分子”的事。编者在这封信的右下方配上“惩前毖后”小刊头,我认为这个“小栏目”名称不恰当。据新华词典解释,·“惩前毖后”是指吸取以前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至再犯错误。毛泽东同志也曾多次指出过,对待犯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亚太国家女领导人、亚太国家领导人女配偶着装采用了苏州漳缎面料,引起漳州与苏州关于漳缎“籍贯”之争.以“漳”字命名的面料,自然与漳州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如当年在苏州从事生产经营的杭绸、湖绉与杭州、湖州的关系一样.但漳绒华丽转身为漳缎,虽有“漳”字标签,却与漳州关系不大,是漳绒在苏州的改良升级版,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丝织产品.漳缎不仅凝聚了苏州人的聪明才智,更代表了清代苏州丝绸生产的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他是钢铁军人的儿子,成长在一个根正苗红的家庭。他曾是“全才神”、“小作家”、“警校尖子”、“铁血柔情传奇警察”……他创作的理论巨著填补了中国监狱管理的一项空白,他出版了五部轰动海内外的长篇小说,他是数十年的模范狱警,他还是“大孝子”、“发明家”……他曾有多次提拔重用的机会,也曾有过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好“机遇”……然而,直到50岁,他仍是普通岗位上的普通一兵!也是在50岁,依然清廉贫穷的他,成了海内外各届皆知的“忠孝两全”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15.
2006年8月23日下午,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研讨班“苏州日报”现象研讨会在苏州日报社新闻大楼召开,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专家权威130多人在这里参观指导、讨论交流,当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苏州日报》总编辑刘文洪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包括全国记协副主席叶志康在内的所有人发现。这是一位浑身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中年人,虽然一副眼镜显现其斯文气质,但澎湃的激情还是随着爽朗不羁的笑声。从他身上每个细胞里奔涌出来……  相似文献   

16.
湖北沙市报记者王家绵写的本报专访,在读者中有一定声誉。来沙市的名人他几乎都采访过。尽管他是一名小报的记者,在专访知名的“大人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畏缩过。 1984年12月,全国人大四川、湖北视察组来沙市,王家绵得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在此行之列。他找到曹禺下塌的房间,刚敲门,便被省里派来的保卫人员拦住。他说:“我是沙市报记者。”“省里人”说:“省报、长江日报的记者采访我们都拒绝了。”“他回故乡来了,见他一面也不行吗全”“不行!”王家绵只好暂时离  相似文献   

17.
10年代—— 人物:袁世凯,1916年,选龙年登基,过了83天的皇帝瘾。李鸿章称他为“人才”,康有为等骂他为“叛徒”,孙中山叫他“国贼”,老百姓叫他“袁大头”。 莫索里尼,1919年在一次集会上发起了法西斯运动。  相似文献   

18.
他是钢铁军人的儿子,成长在一个根正苗红的家庭。他曾是“全才神”、“小作家”、“警校尖子”、“铁血柔情传奇警察”……他创作的理论巨著填补了中国监狱管理的一项空白,他出版了五部轰动海内外的长篇小说,他是数十年的模范狱警,他还是“大孝子”、“发明家”……他曾有多次提拔重用的机会,也曾有过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好“机遇”……然而,直到50岁,他仍是普通岗位上的普通一兵!也是在50岁,依然清廉贫穷的他,成了海内外各届皆知的“忠孝两全”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2月23日傍晚,苏州电视台经济信息部主任华悟匆匆回到办公室,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盒大蛋糕。打开一看,蛋糕上写着:“老船长,辛苦了!”“做个负责任的船长”部里的同事都记得,三年前,部主任华悟曾讲过:“电视台好似一个联合舰队,每个部门犹如功能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的集外文 民国时期活跃于苏沪新闻界的名记者薛慧子,后来变身为台湾知名画家薛慧山.关于薛慧山,我购藏有他写给苏州美专老同学、上海名画家钱定一的两页信函,以及一幅他的画展的宣传册页. 薛慧山写给钱定一的信函内容丰富,涉及曾和他有过多次合作的大画家溥心畲和张大千的逸事,也有他对无锡美专、苏州美专老同学的臧否.遗憾的是,他的字迹实在潦草,释读该函颇为吃力,请教了多位朋友也没有最后完成,只能暂且放在一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