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贬民族性的国手"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全面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作家张天翼,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反思主要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审美反映与对中国现代乡村与都市的双重批判上。其双重批判聚焦于对国民性的反思与重建,其中探讨了国民性劣根性的表现、思想根源等,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解决的具体审美拯救实施方案。其审美拯救方略蕴含着沈从文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沈从文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建构反映了其文化视域的融合性以及历史理性的建立,是沈从文现实主义创作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走向深刻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史实:由鲁迅作品开拓并深刻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曾渗透于众多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成了二十年代、三十年较风行的主题。将鲁迅这种思想继承得忠实而富有独创性、系统性的是老舍。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作为主题体系,暴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教导国民”、“改善社会”,以期国民精神振兴、民族解放,这是老舍小说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想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5.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串于老舍新文学创作的始终,而他在这方面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各类市民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和风俗民情的描绘,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并从文化观照的角度去透视国民性的病源,在对二者互为因果的考察中,完成了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同时,他又极力挖掘民族性格、传统文化中的潜在优异因素,从中寻找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是享有世界声望的城市研究巨擘,也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学者。芒福德的城市研究思想围绕并统一于他对城乡关系的整体理解中,其乡村传播思想亦是以城乡关系为视角,嵌入在他的城市、乡村统一于区域整体的规划理念中,建构于他生态视角及人本主义批判精神下。围绕城乡关系,芒福德指出乡村传播丧失自主性,并从"间接"和"直接"接触真实世界和对话的角度提出批判。理想的乡村传播指的是一种传播和生存状态,是和谐、整体、平衡的生态传播。芒福德思想的独特意义在于提供了乡村传播研究源于城市规划和技术哲学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敖福军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109-110,125
梁启超从表现、源流、形成原因、后果等多个角度剖析、反省中国人的国民性,他认为中国人的劣根性主要有奴性、无公共心、家族与部落思想浓厚与尚文不尚武等。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以现代性为前提的,是全面、理性和相对深刻的。其对国民性的批判不无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吕红菊 《考试周刊》2011,(49):229-230
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的著作《中国人的特性》和《中国乡村生活》以对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和中国人性格的细致描写和尖锐批判为特色,是其中国观的代表作,对中国学人研究中国国民性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新乡土文学作家以理性的目光对乡土文化进行文化批判和审美思考。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他们都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流弊对乡村人精神的腐蚀和束缚;同时,来自民间的礼俗人伦又给予了乡村人坚强生存的生命力和安全感。这两种不同文化对国民性的塑造作用,在鲁迅的乡土文学中就已有呈现。可见,新乡土作家正是沿着鲁迅所开辟的国民性批判的道路,继续深入地文化思考。从艺术特色角度来看,新乡土小说对于地域文化的描绘、悲壮美学风格的追寻,以及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受到鲁迅乡土文学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李喜华 《文教资料》2008,(20):12-14
鲁迅与王小波都借杂文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批判,然而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阅历、个性等的不同,他们的国民性批判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批判的主要对象不同;2.切入的视角不同:3.批判的风格不同.  相似文献   

12.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3.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不仅体现在他对国民性批判的视角与指向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对民间文化中的民主性、原发性因素的挖掘与发扬上.批判与眷恋、决裂与回归等复杂情绪都从他对农民形象的深度刻画、对乡村纯朴人伦关系的诗意描绘与对童年的深情回忆之中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分支之一,蕴藉了"济世致用""不平则鸣"的多元文化内涵,对作家创作理念和书写旨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河南作家群沿承了现代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想,融汇了个体的生活体验,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聚焦传统乡村政治生态的反顾和批判;另一方面则以反抗姿态试图把反思和批判的视角触及到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揭示掩盖在黄土之下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生态圈的潜在关系,全景式展现了中原大地上普通民众的真实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15.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17.
京派作家采取二元对立的文化审视视角,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比较,乡村赞美和城市批判是他们矢志不移、道不尽的创作主题,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回环吟唱的协奏曲和咏叹调。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认为,由于在中国传统奴性文化和封建专制政体长期的奴役和压制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已被扭曲,因此形成了不少国民性的缺陷——即国民的“劣根性”,如果不先行对此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就很难完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于是就把“改革国民性”作为“立人”的手段,一生孜孜不倦地予以澄清和批判。该文试图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探索,以期重新诠释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京派作家采取二元对立的文化审视视角,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比较,乡村赞美和城市批判是他们矢志不移、道不尽的创作主题,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回环吟唱的协奏曲和咏叹调。  相似文献   

20.
纵观杨绛的文学创作,理性批判突现了杨绛独立自由的写作立场,表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独立自由的创作思想、冷静观照的理性视角、婉而多讽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