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 唐初的皇帝,从高祖、太宗到高宗,都非常重视立法工作。唐高祖武德元年,即命刘文静等制定《武德新格》,寻又命裴寂、殷开山等定《武德律令》。贞观年间,太宗命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定《贞观律令格式》和《贞观留司格》。永徽年间,高宗命长孙无忌、李勋等定《永徽律令格式》和《永徽律疏义》(即《唐律疏议》)  相似文献   

2.
府兵制在唐武德、贞观时期仍处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高祖立唐之初即改隋炀帝时期的鹰扬府为骠骑将军府、车骑将军府,后两类军府合并归一,车骑将军府隶属于骠骑将军府,从而形成了十二军分统骠骑将军府的地方府兵军府格局;至高祖武德七年时,骠骑将军府改为统军府,成为武德后期、贞观前期地方府兵军府的基本单位。至太宗贞观十年,则改统军府为折冲都尉府,地方府兵军府建置趋于稳定,职官设置与职能分工更为成熟,因此成为维护唐前期国家地方政治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研究公元618年——642年短期敦煌石窟的塑像风格。这个时期是唐代开始的关键时期,是新的风格形成时期。我们把这种风格称为大唐新风,与隋代的主流风格截然不同。这个时期三件有纪年的作品,即敦煌的公元618——622年(武德一一一年)间的390窟,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长安的马周石坐佛和从题记上看为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的敦煌220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639——642年间的大唐新风。这种风格与390  相似文献   

4.
唐代(618—997年)二百九十年间,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地震频繁,其中有不少次还是烈度强、破坏性大、灾情严重的大地震。 1.唐开国之初的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一日,京师(今陕西西安一带)发生地震。三年(620年)二月三日,“京师西南,地有声,如山崩。”七年(624年)七月,巂州(今四川西昌一带)地震,山陵崩裂,河道壅塞,江水为之断流。这种“山摧壅江”的地震,其“烈度”似乎相当于今天国际所使用的“十二度地震烈度表”的十度至十一度。 2.唐太宗时,更是“地屡震”。史载:贞观七年(633年)十月二十一日,京师地震。八年(634年)七月七日,陇右(今甘肃中、西部,新疆东部边沿,青海东北部)“山崩”。十二年(638年)正月二十二日,松州(今四川松潘一带)、丛州(在松潘附近)地震,房屋被震塌,压死了一些人。二十年(646年)九月十五日,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地震,有声如雷。”二十三年(649年)八月一日,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震,其中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县一带)最为剧烈,死五千余人;三日,这一带又发生震动;十一月,这一带又出现震动。  相似文献   

5.
正屏上鉴语《屏风帖》,草书,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四月二十二日。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祝宽天借观于从兄季平处,言于绍兴初得之于北人南渡者。姜尧章曾分别于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37年)、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获观题识,称其高古,不乏风致。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王允初刻石于临安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元延三年(公元1316年),县令尹王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重要石窟,根据窟内发愿文和题记以及相关史料可知,该石窟开凿于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至高宗龙朔二年(662)间。其主室的众多经变画,特别是北壁一排七身药师佛立像和东壁维摩诘经变中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同的帝王图像,从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画中出现,应当是新摹自长安的画样。唐朝在高祖武德六年(623)牢固据有敦煌,特别是贞观七年正式更名为沙州后,中原与敦煌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大族、文士陆续往来敦煌,敦煌的文人如翟通也曾经乡贡而到长安获得明经出身,还有贞观十八年为迎接东归的玄奘而从长安来至敦煌的使臣,这些人士都有可能把长安画样带给敦煌。因此可以说,贞观十六年开始开凿的莫高窟第220窟中的长安画样,是当时中原与敦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唐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难点是均田制、租庸调制.一唐初的统治政策关于唐初的统治政策,教材讲了唐高祖、唐太宗以及武则天时期的统治政策,而重点是讲唐太宗时期.唐高祖在位时间不长,前后只有九年,而且当时的主要精力是用在完成国家统一方面.完成统一之后不久,武德九年(626年),高祖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迫使李渊让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太宗在位(626—649年)前后二十四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8.
修习中国史学史,于《晋书》多有疑难,因作研究,勉成一篇。谨以乞教于师友同志。倘蒙指正,则岂独笔者幸甚,或且有助于《晋书》研究之深入也。(一)何时修撰《晋书》唐朝何时修撰《晋书》,说法历来不一。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点校本之出版说明持“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说。一九七九年版《辞海》持“修于贞观十八年至二十年间(644——646)”说。诸家史学史多持后说,如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柴德赓《史籍举要》、朱杰勤《中国古代史学史》等,持前说者仅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然而,认真查究下来,《晋书》实应始修于贞观二十年,而非十八年。  相似文献   

9.
年号与改元     
在我国,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皇帝,照例都有“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如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年号“贞观”,他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元”,这里是“开始”的意思)一直做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我国封建皇帝之有年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采用“建元”为年号,这便是历代帝王用年号之始(见  相似文献   

10.
1.下列是隋唐时期户口的六个统计材料:①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8907546户;②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200万户;③唐太宗贞观年间,300万户;④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09户;⑤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户;⑥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户(注:该年97州未申报户口数)。试分析这些统计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六、缉古算经《缉古算经》是唐代王孝通所著,经李淳风作注后,列于学官,学习时间,限定三年。王孝通生卒时间不可考。估计他生于隋初,卒于贞观年间。生平经历,只知他在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任算历博士。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任太史丞。就在这一年他著的《缉古》完稿。《缉古》卷数,《唐书》说是四卷,而现在只有一卷,是否是四卷合订本,或者遗失了一部分,不得而知。为了《缉古》的完稿,王孝通上表朝廷,其中有:“……(刘)徽思极毫芒,触  相似文献   

12.
武则天(公元六二四年——七○五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她出生于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的一个商人地主家庭。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太宗死后曾一度在感应寺为尼。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立其为后,从此武则天开始参与了唐朝的政事,直至公元七○五年为止.在她摄政和执政的半个世纪里,实行了一系列有法家思想倾向的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唐太宗贞观时  相似文献   

13.
《经典释文》为唐·陆德明所撰。陆德明(约公元550—630年),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受学于玄学大师周弘正。仕陈,为始兴国王左常侍。入隋,炀帝擢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秦王征为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是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开始编纂《经典释文》,大约完稿于隋灭陈(公元589年)之前。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云:“细检此书,所述近代  相似文献   

14.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六二六年七月二日),以秦王李世民主动发动的对其兄皇太子建成和其弟齐王元吉的玄武门之变,是唐初一次著名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它使李世民取  相似文献   

15.
正天纵若龙《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唐太宗李世民撰并书。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刻,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9字。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  相似文献   

16.
碑文: 一行:丙申月建临卯 四行:十月癸卯於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 结论: 建武十二年(丙申)一月(辛卯)中夜孟广宗孝琚卒于武阳。 建武十三年(丁酉)送柩至朱提攒于茔西。 建武十四年(戊戌)十月二十三日(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六日(乙卯)在茔地平下。 附识一:根据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  相似文献   

17.
后周世宗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并迅速统一中原和南方,宋太祖堪称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可是在十六年后即开宝六年(976)十月二十日夜,太祖突然暴毙。第二天其弟赵光义继位,即太宗。对太祖、太宗兄终弟继的王位继承问题,史学界有"金匮之盟"之说。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一代名相魏徵病故。“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於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旧唐书·太宗本记》)的李世民“亲临恸哭”(《旧唐书·魏徵传》)。为了表彰魏徵等开国勋臣,不久,太宗诏令图画魏徵等二十四名有功之臣於凌烟  相似文献   

19.
一白鹿洞书院的史实诸问题来信说到白鹿洞书院的史实问题,就我所知,简复如后:(一)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或称白鹿洞书堂)曾三起三落。大约是开宝九年,即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至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江州地方人士于庐山国学的旧址建学馆,聚徒讲学。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开始。所以目前所能看到的白鹿洞书院志书均称:白鹿洞于“宋初是置书院”。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将此事奏告朝廷,并请求赐书。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驿送至洞”。这次兴起至太平兴国五年或七年就衰落了。为什么说五年或七年呢?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讲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洞主明起将南唐庐山国学留下的学田献给当局,自己  相似文献   

20.
昭陵即唐太宗李世民陵,在陕西省乾县(原礼泉县)九嵕山.昭陵的营建,自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埋葬文德皇后时开始,至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入葬时方才完成.六骏是唐太宗在建立唐朝的征战中常骑的六匹战马.为了表彰六匹骏马的战功,唐太宗生前诏令石雕六马形象,镶在昭陵玄武门内飨堂的两廊.并自作赞语,欧阳询书,刻在马头部前上方的榜题处(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迹不清).浮雕分东西两列,每列三座,西面第一匹叫飒露紫,第二匹叫拳毛騧,第三匹叫白蹄乌;东面第一匹叫特勒骠,第二匹叫青骓,第三匹叫什伐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