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算法正被广泛运用于新闻采写和推送中,对现有的舆论传播和引导机制提出挑战.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传统媒体主导公共议题的能力下降,其精准推荐信息的特性提高了公共议题的聚集度,越来越深度地影响舆论传播.然而,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算法舆论和基于商业利益的算法舆论远离公共性,不断冲击社会公共利益准则.算法技术不能以牺牲舆论公共性为代价,维护公共利益理应成为其应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宏观上追求算法场域的舆论平衡,微观上实现算法技术和人的价值判断平衡.  相似文献   

2.
谢静 《当代传播》2004,(6):41-44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学运动"进行了全面的评介。美国的公共新闻学运动是美国新闻界应对媒介批评的产物,在业界和理论界都拥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公共新闻学运动与过去美国的社会责任论、调查性新闻、公共服务媒介有相似之处,但与它们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以社群主义为哲学基础,对传统的新闻专业理念提出了挑战。不过,公共新闻学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解决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雪雨 《视听》2022,(2):126-128
学者达尔格伦的"结构、再现、互动"三维度理论为分析微博评论区的公共性提供了框架.微博评论区的嵌套式传播在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媒体再现公共议题的权利被分化,普通用户在评论区的讨论可能会倒逼新闻生产,从而设置新议题.微博评论区的技术手段既是用户与媒体、用户与用户互动的基础设施,又是建构意见交互场域的前提条...  相似文献   

4.
丁宁 《档案》2013,(2):4-7
社会治理正在经历以公共管理为导向的变革,公共性的构建是变革的主题.国家档案馆是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变革也在推动国家档案馆的变革,因而,在公共管理背景之下,公共性的构建也成为国家档案馆变革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围绕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的热点之一,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往往突出了我国当前公共领域发展的成绩,却忽略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性。本论文旨在对我国公共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建构、本土化以及本土化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指出当前我国要在考虑自身具体国情的前提下发展公共领域,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公共领域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3)
结合对即将出版的《网络时代媒介公共性的建构》一书的评述阐明:对传媒公共性或传媒公共领域的研究,应从中国语境的实际出发来正确地运用公共领域的理论,应从网络公共事件的命名与视域角度切入网络公共领域的探讨,而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是其推动力量与阻碍力量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还是一个"准公共领域"或"类公共领域",其建设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马小琴 《图书馆学刊》2010,32(10):109-110,F0003
通过对近3年我国公共借阅权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得出其最新进展主要集中于本土化与数字环境下的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并对其作了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人们描述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公共领域在现实社会却遭遇发展的困境。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未完全实现,那么,在中国的现状又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最具公共性的网络和打出"公共新闻"牌的《1860新闻眼》的分析发现,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当前围绕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的热点之一,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往往突出了我国当前公共领域发展的成绩,却忽略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性.本论文旨在对我国公共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建构、本土化以及本土化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指出当前我国要在考虑自身具体国情的前提下发展公共领域,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公共领域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 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共 新闻”实践及其研究今天在美国继续向前推进,出现了“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相 融合的新趋向。作者近期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对“公共新闻”进行了实地 观察和研究,这篇文章阐述了其最新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8):45-58
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作为"圈层"网络的特性入手,参考自达尔格伦以来分析社交媒体公共性的分析框架,从结构、再现和互动三个维度对微信朋友圈的公共性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微信朋友圈在结构、再现和互动层面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性特征,但在这三个层面又是受限的:结构维度,尽管促进了新闻分发渠道的多元化,但"圈层"网络对微博"广场"的替代是以牺牲微博这个另类公共领域为代价的;再现维度,尽管在朋友圈引入了公共议题,但基于社交策展的再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多元、理性的公共性诉求;互动维度,尽管"菊花链拓扑式"的转发带来了公共性的可能,但微信朋友圈当中的议题和观点更多时候趋于圈层化。本文将这种公共性实践与公共性准则之间的共生状态定义为"有限公共性",并指出应当看到有限公共性蕴藏的对民主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传统客观性新闻、公共新闻和建设性新闻等新闻理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了不同新闻理念所支持的媒体功能的变化轨迹,发现媒体功能发生了两次重要转型:一是从客观性新闻所支持的"监察功能"到公共新闻所支持的"民主促进功能"的转型;二是从"民主促进功能"到建设性新闻所支持的社会"建设功能"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两次转型存在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设性新闻强调赋权和弥合社会分裂的媒体功能更加适应当下的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传媒公共性的概念出发,既包括国外关于该定义的描述,也包括国内学者对它的研究状况综述j尽管学界对于传媒公共性存在争议和分歧,但公共新闻作为推动传媒公共服务功能的观点是受到普遍的认同的。公共新闻从提出到现在仅二十多年.经历了一个新的新闻理念的认同困境和挣扎。本文撇开一些争议,只是从公共新闻效果的角度,论述多元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媒体所发起的传统公共新闻运动,由产生到最终走向终结的过程梳理和原因分析,为我国当前的新闻实践提供启示.论文认为,西方的传统公共新闻是一场超越现实的实验;"公共领域"与精英政治的矛盾、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淡漠以及媒体居间角色所导致的公信力下降是其走向终结的主要原因,但其着力于改造社会和提升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与追求值得肯定;开展公共新闻运动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而这些条件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观念在"公共领域"思想以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下,由过去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主转向成为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民众关注度、参与度下降,效果不佳,前景模糊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将受众定位为公民而不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6.
姚娟 《新闻知识》2013,(2):23-24
"后民生新闻时代"、"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三个概念,是与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后民生新闻时代"似乎在宣告电视民生新闻的终结,"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指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如何,其民本取向的精神内核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如何做好公共新闻?本文认为,广播电视公共新闻的选题要出于为公众服务的公心,并考虑事件的可解决程度和媒体自身的引导能力;广播电视公共新闻要在零距离上下功夫,让新闻回归民本,最大限度实现民意的公共价值;广播电视公共新闻的策划要细致周密,贯穿始终,建构多种声音并存的栏目格局,引导讨论深入,把握舆论导向,并做好和政府决策层的沟通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尹宁  刘君 《报刊之友》2013,(3):24-25
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近几年引入中国,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与民主社会的建立以及传统新闻理论的关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公共新闻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但也具有相当多的实践难题。本文就公共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做一简单梳理,描述其在中国实践与现实的冲突,而后提出解决这些冲突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19.
论图书馆学家的公共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康延兴 《图书馆》2007,(1):25-28
图书馆学家的公共性,意指图书馆学家作为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公共性。专业化知识体制、系统性权力结构和工具理性化的研究语境结合起来,导致图书馆学家的公共性发生了全面的危机。图书馆学家如果希望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就应该主动地、积极地介入公共领域并在其中表达业余的关怀意见,成为能够连接专业与公共、引领公共话题、传达公共价值的大识见者。  相似文献   

20.
尹宁  刘君 《今传媒》2013,(3):24-25
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近几年引入中国,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与民主社会的建立以及传统新闻理论的关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公共新闻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但也具有相当多的实践难题。本文就公共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做一简单梳理,描述其在中国实践与现实的冲突,而后提出解决这些冲突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