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处于重要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先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完整的一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完  相似文献   

2.
一篇“一定和我一样会被深深打动”的课文,结果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令我始料不及”,其原因就是教师没能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规定情境”。学生对商人、江洋大盗有他自己的经验性认识,奸猾、贪婪、凶狠等概念影响着他对课文的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4.
正确、深度地解读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真正内涵,这是教师教学的必要前提。《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情节简单,但是深度解读后发现,这是一篇有着深刻内涵和用意的文章,也是学生写作的范本。文章通过对课文题目、情节的深度解读,发现课文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或者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不要过度对课文进行逐字分析,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要让学生体验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最基本的环节,它具备了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渠道,也是写作的前提。学生只要把阅读掌握得足够透彻,就等于掌握了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杨中林 《甘肃教育》2010,(12):23-23
一、解读文章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文章题目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和课文题目的特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汇报,得出研究课题。紧扣题目阅读、品读、探究,解读了文字内蕴,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2014年6月7日上了一节公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恰巧是比赛课,成绩可观。而时至今日,才猛然发现,这课是一篇多么有争议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篇赞颂德国人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意境的课吗?许多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语文教师是否对教材挖掘得"过"了呢,有时候,可能连作者写作当时都没有的情感都被教师挖掘出来了,真是很佩服教师的挖掘能力,解读功夫。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自己"语文"起来,要让学生"语文"起来,不但要读作品,更要读作者。  相似文献   

8.
一、在研读教材中形成“独特理解” 1.把握教材的单元组合。语文教师在教每个单元之前,要整体地处理教材,即:单元备课,通盘考虑.、对这些有着同一思想情趣、同一主张、同一表达手法的课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来解读,那无疑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些课文.只有整合起来教,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一篇课文,无论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它的主题总是一定要教师分析讲解、学生听记掌握的。就是对于一段文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的教学。也要给贴上“主题需要”的标签,给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想主题。否则,这篇课文的教学似乎彻底失败。在主题教学中,又十分讲究“知人论世”的解读原则。教师讲授课文时,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  相似文献   

10.
李贤华 《教师》2012,(16):38-38
语文教学呈现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篇篇的课文,语文老师基本上是利用这一篇篇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许多老师在教学的形式策略上刻意追求有效性,而缺少对文本的深悟与探究,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当教师对文本进行深磨细琢,读懂读透教材,才能带动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因此,有效教学亟须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钻研与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篇篇课文,我们教师到底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对于文本到底该怎么解读等问题常常困扰着语文教师。我校针对阅读中的文本解读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在此,我想结合三个经典文本的教学案例来谈谈经典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2.
学生学了一篇又一篇课文,为什么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是不强?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语文教师。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努力探索。终于,我有了自己的发现:从小处做文章,即从词语教学入手,引导学生沉潜到文本深处。潜移默化,学生就能嚼出语言文字的味道,读出文本的内涵。以下是我在阅读课中进行词语教学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有三篇是教读课文,因此"教读"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特色。教学中,教师要解读好每一篇课文,读懂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课后练习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尤其要注意表格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采取兼顾和侧重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深读透文本,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把一篇篇课文“全盘授予”学生,而是要把学习一篇篇课文的方法和规律教给学生,即“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去汲取知识的养料。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授人以渔”,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外国名著节选阅读单元。解读单元首篇略读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时,教师要从文本出发,归纳解读的方法,厘清设计的思路。教师可按照统编教材的导航定位系统,开展纵向解读;根据本课的文本性质,进行横向解读,从选段到全书再到同类图书。这样的教材解读,能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形成从课内到课外、从单篇到多篇的迁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这些语文练习往往是围绕每段课文的内容理解展开,学生学完课文最后留下的痕迹还是"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篇优秀的课文犹如一串美丽的珍珠,美得莹润而有序,令人赏心悦目。如何让学生欣赏美,内化美,这需要指导学生首先潜心解读课文。怎样高效解读课文呢?应因其构形,解其神髓。教师可用一根红线(主问题)穿起整篇文章的美丽珍珠(词句篇章),精心设计主要问题,提要钩玄,纲举则目张,使文意迎刃而解:是谓一线穿珠解全文。  相似文献   

18.
应秀芳 《小学语文》2014,(5):30-31,41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学段目标和单元主题以及课文特点精心设计的,它包含一篇课文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得到思想情感滋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吸收课文的养料,深入钻研课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魅力课堂,而很少有教师想到自己也可以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下面以几篇课文为例,谈谈课文对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作者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儿童角度出发多维度解读课文。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总结。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意思。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