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但昭丽 《小学生》2010,(3):30-3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在于老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老师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能吃饱”,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2.
"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对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该遵循"深浅之道":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应遵循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的本质;教学路径应遵循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深""浅"之间进行转化,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呈现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所谓“两类结构”是指学科“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的简称。“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重点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并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使“教什么”和“怎么教”协调统一起来。“两类结构”尝试教学,以“两类结构”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使“教什么”落到实处,提升了教学价值。以“尝试学习”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使“怎么教”更为合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遵循规律优化程序连文格如何安排教学程序才是一个优化的课堂教学程序呢?这要从课堂教学的实质来考虑: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认识的活动。这就决定了“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遵循学习与发展循序规律安排好教学程序。学习与发...  相似文献   

5.
一、强化预习促感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同时又指出:“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由于数学知识较抽象,仅靠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强化预习”,使学生对所学新知在教学前有一初步的了解,产生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在课堂教学时,可发挥其独有作用。1.训练初期诱导预习。对于没有预习习惯的小学生,开始训练预习时,可通过讲故事、设悬念、激趣等方式来诱导学生预习。如教学“商…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教学遵循的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地取得实效。本文围绕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开展课堂教学,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格式塔”学派知觉特征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分析,探讨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策略。认为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师应该着力强调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观,遵循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目的,从而实现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有效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为了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找准学生认知的实际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有针对性地灵活施教,摒弃教师僵硬死板的灌输和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让学生动态真实地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认知活动“动态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具有以下四个“发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曲万春 《辽宁教育》2013,(12):55-55
育人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科学构造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三学生进行阶段复习时,做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学、教、评三者具有本质的联系,基于核心概念和核心能力(双核)的学-教-评相融合(学教融评)的课堂模式对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具有推动作用.作为“学教融评”教学的出发点,“双核”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都应该紧紧围绕学科“双核”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平江中学在构建“学教融评”课堂时遵循了如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活动设计,以情感体验为载体进行德育追求,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学教融合,以效率为追求做到教评融合.践行“学教融评”的课堂能够做到以回看入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探究生成帮助学生自主交流与获得,同时借助学情评价帮助师生进行教学补救.与此同时,“学教融评”的课堂还特别重视发挥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助力作用,并以“小抄”(认知结构知图)替代部分学科的传统作业,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发展他们的思维潜能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方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形成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 ,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了高中政治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应关注的三个层面,提出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突破知识衔接之"难"、知识理解之"难"和情感体验之"难",从而让学生在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中茁壮成长,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参与者,是进行学习知识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在研究学生的“学”基础上进行,波利亚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千百倍的重要,”要学生学有成效,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智力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4.
梁炳钊 《学周刊C版》2010,(12):148-148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总结规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律,那么就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概念图作为组织和表征知识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可建立众多概念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再加工、评价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使教学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以“细胞的生活”为例,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依据旧知重构概念,从事实性知识出发逐步建构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完成对新知的学习,从而深化学生对单元中重要概念的学习,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锋 《云南教育》2003,(34):26-27
“开放型”教学是相对于传统封闭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表明,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求学生参与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开放型”材料是“开放型”课堂教学的显著标志,“开放型”材料的提供,在注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内容难度的前提下,必须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只有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身心潜能,才能收到丰硕的教学成果。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会自学,踊跃发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营造出良好的生物课堂教学状态,笔者认为应从下列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在45分钟内既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又能减轻学生负担,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及取得最佳记忆的认知规律,系统处理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实行结构教学。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系统结构。即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进而结成“知识网”。从整体上、联系上、结构上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材处理,应用知识结构化,结构层次化,层次题目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只有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身心潜能,才能收到丰硕的教学成果。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会自学,踊跃发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营造出良好的生物课堂教学状态,笔者认为应从下列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线索,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构建课堂的“教学线索”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由“点”到“面”,由“面”到线、由局部到整体的飞跃。因此,笔者结合本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