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章从孔子与墨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等六个方面进行比较,指出从其教育理论的完整性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而言,墨子远远不及孔子。但是,墨子的不少教育主张、教育学说与教育理论也相当精辟与深刻,同样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尤其是首创科技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改革仍有不少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是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批评与反省,而重点则集中于"差等"与"兼爱"方面。墨子的兼爱并非不讲差等;同时,墨子兼爱所表现的"平等"也并非是一确定的理论主张。荀子以差等反对墨子兼爱之僈差等的真正用意在于墨子兼爱理论之"节用""非乐"等主张所蕴含的君臣上下在禄用享受上同劳作、共苦极的观念将导致社会治理不能落实,政治领导成为不可能,此正荀子批评墨子"不足以容辨异,悬君臣""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之密义与了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颜元与墨子的同与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人性论和人生观上,颜元和墨子有很多地方相当接近,但因颜元以孔孟为宗,儒、墨之别也就成了他同墨子的区别。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们也有类似或相同的主张。这种类似或相同。正是早年学儒的墨子与孔子的类似或相同。两家的不同则在教育与国家体制的关系、育才模式、办学方式及社会影响和是否重视逻辑推理等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4.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对立并不在于"爱有差等"和"无差别之爱",相反,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于:前者从人之为人的道德理性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后者把目光投向了经验世界的"实利",前者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者主张"己所欲,施于人",前者体现了主体间的尊重与平等,后者常常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墨家是很重要的一支韩非子的︽显学︾一文中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他把墨家看作是与儒家同等重要的一个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这一学派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墨子是生活在孔子和孟子之间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墨子对孔学中有益的成分并不排除但对一些繁琐而不易实行的礼制给予了大胆的批判比如孔子主张厚葬可墨子认为这样既浪费钱财又使百姓长久服丧妨害日常生产和生活所以他主张服饰简易省财薄葬自我节制这倒是与现代的破除封建…  相似文献   

6.
刘娟 《现代教育》2011,(Z1):11-12
先贤墨子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教育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吕氏春秋》称他"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也是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墨子,先秦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和孔子一样,他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墨子在中国教育史上远没有像孔子那么高的地位,墨子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墨子是先秦时期很重要的一位思想家,主要有十大主张.然而对于墨子哲学体系的起点多有争议,一方面认为"兼爱"是其体系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天志"是其体系的渊薮.两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于,都未联系整个墨子哲学体系来分析.经过比较分析得出,浅层意义上墨子哲学体系呈现一个闭环的结构,便没有所谓逻辑起点;而深层意义上墨子整个...  相似文献   

9.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 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孔墨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孔子的后学,墨子继承,发展并超越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起源问题上,同孔子 注重先天道德论的倾向不同,墨子更注重后天形成说;在理想人格问题上,较之孔子的“圣王”,墨子的“兼士”具有更多的现实性欤生;在义与利,人与我,志与功的人生矛盾上,孔墨的思想虽然存在巨大差别,但其根本精神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严重失范的先秦时代,墨家对社会现实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特别对"农与工肆之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变革现实社会制度的政治理论和变革方略,拟定了以"兼爱"、"非攻"为宗旨的社会和谐的一整套思想主张与基本措施.这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中国实施和平发展的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当时处于低下地位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利益.虽然墨子没有直接谈论"和谐",但他的"交相利,兼相爱"思想很好地圆融了"义"与"利"的对立.除此之外,他的"明鬼"、"天志"、"尚贤"等伦理思想也非常重要,同样暗含着丰富的"和谐"观,值得我们很好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了"和"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墨子所说之"和",既有"声不和调"、"五味之调、芬香之和"等在生活日用、自然事物意义上使用的;又有"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师不众,卒不和"、"万民和"等在社会人伦意义上使用的;也有"阴阳之和"、"天地和"等在宇宙天地意义上使用的;还有"天下和"、"一天下之和"等在国家社会理想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礼崩乐溃,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为寻求治世良方,百家蜂起,著书立说.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学说,以应对动荡的时代,救民于水火之中.<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15.
"利"是墨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墨子重视利益,追求利益.为了得到利,并保证得利的公平性、合理性,需要"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明鬼"、"天志"等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墨子所创墨家,盛行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在墨家出世之前,已先期产生道儒两大学派创始人老子(约前580-500)和孔子(前551-479)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在西周春秋之际,就有所谓"和同"之辩.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发问时指出,先王务"和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又使百姓"和乐如一".  相似文献   

18.
试论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异端,但终因其独特的价值而顽强地存活下来,在教育目的上,墨子构建了道德理想人格模式,对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内容上,墨子突破了儒家的六艺教育范畴,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力行,独树一帜地提出“强说人”的教师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史铁生与刘小枫的基督教立场,着眼于他们清醒的个人意识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从“苦难、拯救、爱”三个角度来比较这两住神学思想汉语传播者对个体生存根基的寻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