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身、心、灵交流的活动。对于师生关系,60多年前,梅贻琦先生在写作《大学一解》时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④这里梅贻琦先生意在表明,大学要造就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由“教师导引、学生从游”营造的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于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将师生关系概括为“从游”。他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我仰慕先生,追随先生学习高等教育学自1990年代始。从作为编外弟子自觉学习先生的论著,到1994年入室受业三年,再到博士毕业后专门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迄今已历三十载。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真谛     
黄行福 《师道》2003,(5):37-37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竞相注释,说法各异。潘光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我个人认为,潘先生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其一,学校犹水。水乃鱼之生存所必需。鱼一离开水,意味着死亡。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专门的场所。没有学校,便没有现代教育。如果潘先生只说到这一层,还不算睿智。潘先生的睿智在于,他说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学校是师生自由探索,自主追求的地方。因为鱼儿在水里是自由自在的,它…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梅贻琦曾经对学校教育有这样一段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作为一名教师,追求最好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我们的理想,而这种理想正是基于教师这个称谓和对教育这份事业的认同和热爱。  相似文献   

5.
师生如鱼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师生如鱼。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梅校长把师生比作自由、活泼、灵动、可爱的鱼儿,真乃形象生动,颇具匠心!一、师生如鱼——鱼儿离不开水鱼扎要健康成长,自然需要良好的环境。常言道"鱼儿离不开水",  相似文献   

6.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7.
《远游》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题旨相异,而其中“游”之范畴,是全诗的内核。结合屈原《远游》创作时的贬谪背景,从“游”之源起、途径、困境,以至旨归,来说明诗人的“游”论及其审美,阐述《远游》申述去、隐的身“游”并心“游”。  相似文献   

8.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是李白《月下独酌》的两句诗。注解有三类:一、《唐诗三百首》喻守贞本注:“无情,忘情的意思,是说月亦忘其为月,我亦忘其为我,永远结为忘情的好友。”金性尧本注:“意谓只有将来远至天上,才能永远尽情而游,不再分散,无情犹尽情、忘情。”(于民雄本注译同)赵山林本注:“无情,犹言尽情”。二、《唐诗三百首》张忠纲本注:“无  相似文献   

9.
门外下雪,门内“伊川先生瞑目而坐,游、杨二子侍立”,先生醒觉,始嘱二人离去,“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这则“程门立雪”的故事发生在宋代,伊川即大理学家程颐,游酢、杨时是他的学生,时已年届不惑矣。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却不尊重学生,师门森冷,教风峻刻——那个时代大抵如此。人们引用“程门立雪”的成语,习惯上只述及它正面的涵义,其实,近一千年来其负面影响也在默默起作用,至今似乎犹不能忽视。日前听一堂数学课,教师画了一个两边很短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迎来了人间四月天。大地变得绿意盎然,天气也真正地暖和起来。紧张的功课之外,同学们是不是有外出旅游、踏青的打算呢?“旅”“游”二字在中国出现很早。《文字形义学概论》说,“旅”即旅行,“旅犹侣行,谓结侣而行也”,形象地道出了旅的行为特征和意义。“游”,从水,本是指同水上活动有关的行为。《广雅释诂三》云:“游,戏也。”段玉裁注曰:“又引申为出游、嬉游。”我国的旅游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春秋战国起,旅游就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民间活动,有的甚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紧密相连,如孔子周游春秋十四国,庄子行踪飘忽四处以“钓鱼…  相似文献   

11.
《庄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是《逍遥游》。它以洸洋恣肆的笔调、扑朔迷离的寓言,描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一种境界,亦即是逍遥游。以后诸篇在论述各种问题时,都要揭示这样一种境界,作为他的哲学的归宿,或日“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  相似文献   

12.
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代的旅游文化异于其他时代的关键所在,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晚明的布衣游人,既有寄托文人理想的“独往之游”,又有代表士行污贱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晚明的布衣之游,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13.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①。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②!”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④,卒逢暴雨⑤,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⑥,更造崩山之音⑦。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⑧。伯牙乃合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相似文献   

14.
由宋代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校订、合刻而成的《武经七书》 ,是我国传统武学中的最高经典 ,被称为“兵法中的兵法” ,也是世界上首部兵法丛书。该书不仅武备兵学思想深邃 ,而且也深藏着儒家的仁本思想 ;不仅是一部治军之兵书 ,也是一部治国治政之书。游朴是明代的一位官员。他不仅从儒家学说中吸取为官之径 ,而且也从《武经七书》中吸取治国治政之韬略 ,使他在为官的一生中体现了“智、仁、勇” ,“清、慎、勤”的清官特色和“三主法曹 ,无一冤狱”的严明执法精神。本文从“仁本第一 ,文武兼施”、“重视国防 ,加强守备”两个方面来论述游朴从《武经七书》里吸取治国治政之韬略 ,以丰富其仁政惠民的思想、治国治政之经验 ,同时也加强他武备思想的形成和建立。  相似文献   

15.
将《汉志·六艺略》的大序所称的“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解为《乐》等五学为人所用或发挥作用时像五行的运转那样更替轮回、循环往复,不能成立。“世有变改”之“变改”指的是五学作为一个整体,随着时代的不同或存在、可见,或灭息不见、隐而不显。“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是指五学作为相须而备的一个整体,因时代之更替,其存在、可见与灭息不见、隐而不显就像五行的运转那样,也更替轮回、循环往复。“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是刘歆从形而上的高度对五学虽经历挫折但最终还是为王者及人们所采用、所重视所做的思考与阐发,反映出刘歆对五学在未来的世代仍会得到采用与重视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相似文献   

16.
1.“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相似文献   

17.
本月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许由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饍不食,后隐于沛泽之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教、学古代汉语,要借助现代汉语。现在的古代汉语著作,或多或少地联系现代汉语,是好的;然多止于“可译成”、“相当于”而缺乏实例。本文论述就白话文里的文言虚词“之”与白话虚词“的”的关系,指出关于“之”为连词、“之”与“的”词类不同等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全文除引言、结语,分四节:一,白话文里的“之”、“的”相通;二,结构助词“之”犹结构助词“的”;三,连词说有悖于约定俗成;四,“之”、“的”用于主谓词组也相通。  相似文献   

19.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大家普遍反映句中“谬其传”三个字在翻译中很难字字落实。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游褒禅山记》文下注释对“谬其传”的解释是:“指以讹传讹。谬,用作动词。”  相似文献   

20.
“宾兴会”也称“宾兴馆”、“宾兴会馆”、“宾兴局”和“宾兴公局”等。是我国清代一种民间的助学组织。“宾兴”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