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为使语文教学真正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修订版的中小学语文大纲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强调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爱国是每一个国民最基本的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最本质的构成要素。作为中小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能自觉地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就是一种爱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要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建立和形成一个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其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高小云 《学语文》2013,(6):14-14
语文学习的课堂应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一些灵活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语文课堂形式,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博大的人文精神,为其奠定深厚的科学基础,使其自觉地把所学语文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从面为一生的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创造。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海燕 《新疆教育》2013,(6):107-108
小学生学习语文,重的是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注重字、词、句的掌握,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科目既有共性的相同又有个性的不同之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也是学习语文的重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为他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他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大量地读书和背诵课文,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积累知识和掌握字、词、句的一个重的方面。通过背诵语文课文,可以使小学生熟记课文内容,进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课文内容的模仿和借鉴功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并为学习课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娜 《河南教育》2004,(3):32-32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确,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让学生从小学习经典诗文,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只重视书本的学习,造成了相对封闭的语文教育系统的现状,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双轨”教学为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大量读写为前提,本眷“复合主体论”的观点,充分发挥老师指导学习方法的作用,大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理念,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背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实行课堂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教师组织语文教学基础中的基础。教好汉语拼音,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相似文献   

10.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索精神、创新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直接目标。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课堂中单单凭一套教科书提高语文素养,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还要在延伸、拓展、应用中开阔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增加积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颜邦炜  陈洁蓉 《上海电教》2002,(4):12-14,11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建构语文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改教师垄断课堂,满堂讲、满堂问,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多数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给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网络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动手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开拓阅读面。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有利于品尝成功、提高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教师应该明晰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定位,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情境,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意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承认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导向,就要求教师必然要改变过去单一刻板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发现语文的内在魅力,从而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  相似文献   

13.
小学时期是巩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尤其在语文教学领域。以小学低年级教学为例,此阶段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生字新词,实现字词的识别以及深入理解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除此之外,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也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趣味化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进行识字学习,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学生的识字数量尽可能增多。本文探究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趣味识字教学,总结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内容以及重要性,分析小学语文趣味识字的教学特点,总结小学低年级语文趣味识字的教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从而为下一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的优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在良好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进一步提高识字的水平和识字的数量。  相似文献   

14.
陶康琳 《小学生》2010,(3):27-28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结合两点,我认为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关键点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行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中学阶段,语文是基础性课程。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将来赖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但一直以来,中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且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喜欢学习语文,致使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一直偏低。  相似文献   

16.
张鹏高 《家长》2023,(5):137-139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立足于基础教学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在这当中不仅强调对学生“学会”的教授,更加强对学生“会学”的培养。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础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地运用资料,补充课上的空白部分,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思想的启发,学习分析能力得以提高,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提高自身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作为小学基础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基础学习能力的形成,更关系到学生长久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仲玉霞 《甘肃教育》2013,(20):56-56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一些中专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偏低。学习的信心不足。所以,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9.
张善丽 《新疆教育》2013,(15):110-110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浓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语文。本人在多年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