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心理,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地做好或指导好实验,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以激发同学们求知的兴趣和热情。一、严肃认真地对待实验。首先从认识上讲,我们不能以教师的成人心理,去衡量初中物理实验的简单与复杂,有味或无味,从而决定对某些实验的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诸如用米尺量长度,用橡皮筋的伸缩来比较力的大小,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使之带电等实验都要郑重其事地带领或指导同学们去做。  相似文献   

2.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概念.(1)要学生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小米尺平放在课桌面上(照课本中的插图放).(2)指导认米尺:米尺上从左往右划了一些(长短相等的)较长的刻度线,分别标有0、1、2、……,开始的一根线是"0厘米"刻度线,一般作为度量的起点.(0厘米刻度线左边多出的部分是用来保护0厘米刻度线不受损坏的).从0厘米刻度线到1(1厘米)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长叫做1厘米.(板书:厘米).从O厘米到1厘米中间有1O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是1毫米.(板书:毫  相似文献   

3.
在讲物体“重心”时,做几个简单有趣的小实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实验1.拿一个米尺,用两手的食指托住米尺两端,两个食指要伸直,使米尺呈水平状态.然后两手带动食指向中问一起靠拢,直到两手的食指并在一起.在此过程中,米尺要一直保持水平,拇指和手的其他部位尽量不要碰到米尺.可以发现,无论是两个食指一起向中间运动,或者是一个手的食指不动.另一个手的食指向它靠拢.米尺总要做对应的运动,最后两个食指合在一起的位置,正好是米尺的中间部位50厘米处.这十实验可以叫几个学生上来做,并注意使米尺没有刻度的一面和食指接触,极容易成功.它验证  相似文献   

4.
例1某人用—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小桌的边长为0.980m,后来把米尺跟标准尺对比,发现该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2m,则小桌每边的实际长度约是  相似文献   

5.
演示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避免只追求科学现象的震撼而忽视实验本质。演示实验最重要的是抓住科学的本质,而不是追求形的相似。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塑料丝模拟点电荷电场线的实验,看似能生动展示同种和异种点电荷的电场变化,然而该实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模拟点电荷的电场线,研究将从分析实验原理出发说明该演示实验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95年高考物理试卷中,第23题:如图1中AB表示一直立的平面镜,P_1P_2是水平放置的米尺(有刻度的一面朝着平面镜),MN是屏,三者互相平行。屏MN上的ab表示一条竖直的缝(即a、b之间是透光的),某人眼睛紧贴米尺上的小孔S(其位置见图),可通过平面镜看到米尺的一部分刻度。试在本题的图上用三角板作图求出可  相似文献   

7.
片断一《角的度量》的情境创设随着一声轰响,问题诞生了:大炮能不能击中坦克与什么有关?评析: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了角以后进行教学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材的内在联系巧妙地创设大炮轰炸坦克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片断二《角的度量》的知识应用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并且学会量角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先将角的一边和零度刻度线覆盖住,只露出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内圈70度,外圈110度,学生根据量角习惯(以右边的零刻度线为始边,读内圈刻度)很轻松地猜对了这个角的度数为70度,后来教师又让学…  相似文献   

8.
1.(1)某实验中需要测量一根钢丝的直径(约0.5mm)。为了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测量数据,应从实验室提供的米尺、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10个等分刻度)中选择工具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9.
拨在朦胧时点到关键处江西吴钜夫阅读课应以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理解能力为主要目标,对学生在阅读中完全不懂或一知半解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正确答案和盘托出,而应抓住教育时机,进行相机点拨,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请看一位教师在教《狐狸和乌鸦》总结谈话时的一段教...  相似文献   

10.
按照常规办法做中和滴定演示实验,由于滴定管很小,管壁上的刻度更小,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时,即算是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也无法看清滴定管上的读数。我们利用幻灯做这个实验,学生不但能从银幕上看到滴定的全过程,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到滴定管的读数。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把一只25毫升的碱式滴定管在火焰较宽大的喷灯上弯曲成图一形式,使 AB 段长为14cm。弯曲部分不够光滑美观也不要紧,不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不会弯曲,也可用一只14cm 长的滴定管两端接上耐酸或耐碱的塑料管代替,但滴定管不能用没有刻度的玻璃管代替。  相似文献   

11.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相同呢?对于这一点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教师仅凭语言也无法讲清楚,因此,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非常重要。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学生以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线等作为  相似文献   

12.
“耳闻——转眼就忘;看到——才能记住;实践——产生理解。”这些话充分说明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一些教师常常由于缺乏实验仪器设备而不能简单明了地讲述物理知认;同时,不少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实验的直观印象,而不能真正地领会基本  相似文献   

13.
课堂千变万化,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抓住每一个教学亮点促进教学的生成。而能不能抓住亮点,在于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不受干扰地放飞思维。有了机智才能促进生成,抓住了"生成"就体现了机智。一、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与教学生成1.自然的偶发事件。指大自然的风花雪月,小动物的突然闯入等,...  相似文献   

14.
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科学实验也是这样,不能仅仅限于书本上的实验,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实验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中不断生成新的探究问题,课后开  相似文献   

15.
<正> 一、静电演示实验的改进我们在中学电学教学中,通常采用摩擦过的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如“通草球”或碎纸屑)来演示静电作用,但你是否见过摩擦过的带电体能吸引木制米尺呢?将一根木制米尺用线横挂起来吊于空中,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米尺的一端,此时就会看到米尺在静电引力作用下,发生大角度的偏转.这一演示实验效果明显,对中学生来说.产生了耳目一新的直观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课题:《几分之一》,六年制第五册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节。   教法说明:主要采用演示法,辅以谈话法、讲解法、比较法、练习法,充分使用直观教具,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实现分层教学,异步达标。   二、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 A、 B两组。 A组为中上等生, B组为中下等生。 A、 B组学生搭配座位 (隐蔽分层,不公开宣布 )。   2.教师准备:米尺、厚纸做的圆 (正面为 3等分,背面为 5等分 ),一面画好等分虚线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各一块。   3.学生准备:正方形纸片 1块,长方形纸片 2块,有刻度的小尺一把。…  相似文献   

17.
利用指导实习的机会,对当前中学生物理实验作了一些观察和了解,觉得要提高实验课质量,以下几个问题急需解决。一、要解决学生实验课中三多三少现象。据我所见,实验课中较普遍地存在的现象:一是教师讲的时间多,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少。“研究弹簧秤的刻度”实验,教师讲17分钟,小结讨论7-8分钟,学生做实验不到20分钟;二是每一个实验组人数过多,学生动手机会太少。这  相似文献   

18.
一堂优质习题课 ,注重的应是过程而不完全在于结果 .即主要不着眼于学什么内容 ,而是怎样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 :“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 .那么 ,习题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下面以一道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1 精析例题、展现探索情景做到精选例题 ,保证有广阔的探索“前景” .分析例题要精讲 ,抓住关键 ,为下一步“题尽其用”深入探索 ,图 1建立好牢固的基础 .例 1 .如图 1所示 ,AB表示一直立的平面镜 ,P1P2 是水平放置的米尺 (有刻度的一面朝着平面镜 ) ,MN是屏 ,三者互相平行 .屏MN上的ab表示一条竖直的缝 (…  相似文献   

19.
物理实验题是用来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类练习题,它需要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解答。初中学生解这类习题时,常常出错。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其错解原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正确解答实验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初中学生错解物理实验题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粗心大意,审题不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特别是审读物理实验题务必要先领会题目的意思,注意寻找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挖掘题中的隐蔽条件。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利于问题的解决。例1(填空题)、有一同学用最小刻度为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景,了解分数产生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只苹果图,问:把这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能分得多少?再出示一根米尺,请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问:连续量了几次?剩下的够不够1米? 指出:人们在等分物体或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分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二、直观演示,感知分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