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电信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信是知识高度密集的行业,采用领域本体来表示和组织电信领域知识,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复用和知识创新.首先介绍了领域本体的常用构建方法,然后针对电信行业知识快速更新的特点,探索了先建立领域本体框架,再通过关联概念至框架分支从而完善本体的构建方法;然后遵循这种方法,采用本体描述语言OWL及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 3.2.1,简捷有效地完成了电信领域本体的可视化开发.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本体构建可以在多人参与下达成知识共识,将可视化技术引入本体构建的过程中,开发可视化本体构建平台,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文章介绍了可视化的相关概念,以及本体构建的常用方法;在领域本体构建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了领域本体可视化构建的基本流程和步骤;最后讨论了本方法的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赵东霞  赵新力 《情报杂志》2008,27(2):120-122
针对目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存在的多种分类体系,提出在电子政务业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电子政务领域知识本体的方法,目的是实现电子政务领域信息资源类目映射.首先分析当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然后研究现有领域本体构建理论和电子政务业务的结合,提出电子政务领域知识本体的构建理论,最后以科技项目审批管理为例,建立相应的政务业务模型,抽取核心概念,利用protégé工具建立本体并存储为OWL语言.  相似文献   

4.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是当前本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分析了7种常见本体构建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贯通各种方法的优势,并通过借鉴软件工程和PDCA质量环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有利于本体的共享和重用,可以在一些领域本体建立时采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软件测试领域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对软件测试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引入本体技术并总结了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探索了测试信息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为软件测试建立测试信息领域本体,实现信息的有效表示、存储和共享。  相似文献   

6.
构建本体时获取概念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领域本体构建中本体概念获取的重要性,介绍了领域本体概念的获取方法,并且以食品安全领域本体构建为例对每种方法进行说明,最后对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和本体概念具备的特征进行讨论,对于领域本体构建时概念的获取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体是一种促使知识重用、知识共享和建模的模型.本文首先阐述了构建旅游领域本体知识库的必要性,然后利用 OWL DL 本体描述语言,通过定义本体类及其继承、类属性和关系、属性的约束以及本体实例的创建等步骤,完成了旅游领域本体的构建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进华  李璐 《情报科学》2012,(6):914-918
科学工作流生命周期由服务组件的发现、解释、组合以及执行等流程组成,其中服务发现是关键。基于本体驱动的服务发现是科学工作流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用于描述服务的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领域/中间服务的语义注释以及基于语义注释的服务查询和组合。本文以生物信息学领域应用为例,阐述了生物信息学本体的功能构成,服务于生物信息学服务发现的领域/服务本体框架结构以及领域/服务本体的语义注释方式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文本体的自动获取与评估算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下一代互联网,即语义网中,信息模式建立在本体描述之上。由于手工构建本体是一项工作量巨大并且繁杂的任务,因而,能否自动构建本体正逐渐成为语义网使用的关键性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比和借鉴了国内外本体自动获取的方法和思路,将中文领域本体的提取划分为文本预处理、本体抽取和本体关系获取三个阶段。接着,本文讨论了这三个步骤所涉及的算法,包括基于统计模式对文本抽词、基于奇异值分解从词—文档矩阵中提取本体、基于语义相似度对本体进行聚类等。对于本体自动获取的效果评估,本文提出了利用计算手工和自动两种方式得到的本体相似度来进行衡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唐晓波  韦贞  徐蕾 《情报科学》2008,26(3):391-395
分析了各类本体在信息系统模型中的应用层次和范围,提出基于本体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的基本步骤,并指出该方法的核心是构建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提出了信息系统模型中的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的构建方法及具体过程,通过构建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来实现逻辑模型和功能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