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儒墨作为先秦时期具有积极入世倾向的两大显学,针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开出了自家治世的药方,两家都认为社会的病因是缺少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淮南子》中"因"的思想的渊源和“因时”、“因俗”、“因人情”的教化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明该书中道儒两派教化思想的不同特色及两派思想相互贯通和一致之处;对《泰族训》中的人性思想与孟、荀及董仲舒的人性论亦做了适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中道德两派教学思想的对立色彩非常浓厚.但两派教学思想亦不无互补和相通之处,道家一派强调“贵虚”“执要”、通过“虚静”以“观”来减少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与儒家一派偏重博学多闻、学以致用实属互补的教学思想.而两派思想的相通(主要体现为由道学贯通荀学而转向儒学)之处亦可说是道儒两派经过讨论而取得的共识。这种不同学派之间的自由辩论对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以中道为特色的教育观,主张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依托,以中道为原则,培养公民政治方面的德性,并由法律保证实施。这些思想对今天我国的教育发展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群体所在区域内的传统文化会影响该群体管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使其体现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是区分不同管理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与"中和","中道和合"是"中"与"和"体现在认识和把握管理运作过程的方法论。在我国学校管理中应当坚持"中道和合"的伦理准则:学校管理者"正己正人"的管理思想、"义利并重"的管理境界、"天人合一"的管理理念、"乾坤相合"的管理方略,并在继承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超越;在"中西互为体用"的管理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现代管理理念与认识的趋同。  相似文献   

7.
高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6-117
佛教"持戒修行"思想主张"断尽烦恼,涅槃解脱",是贯穿佛教各个流派的核心精神,也是了解佛教思想、解读佛教文化的关键。自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佛教的"持戒修行"思想,影响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古代白话短篇为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佛教"持戒修行"观念。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针对旧中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实际,提出了以"生利"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思想,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界定及其四个要素,主张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教学做合一,将职业教育思想贯穿于生活教育理论中,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平民化。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10.
以唐代诗评家皎然提出的"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考察古代诗论中的中道自然观进行,可以看出,皎然的自然观更多地继承了盛唐风神,将之归入盛唐诗学的范畴更为合理。中道自然观渐渐淡出了后代诗论家的关注视野。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人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人本"思想,重树学生的学习信心,本文提出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教法的运用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道理性理应成为当前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逻辑。中道理性强调渐进原则和多元试错,主张通过"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基于中道理性的教育制度改革观主张实行渐进式改革,强调在一系列稳健的改革策略中逐步实现新教育制度的软着陆。这就对教育改革者提出了基本要求:认清教育制度自身的利益属性和改革惰性;坚持教育制度自身的增量改革并结合及时的存量改革;发挥教育制度自身的资源潜力并避免将其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药方。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中道理性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共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亦是教育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两种主要批评范式,均由孟子提出。在鉴赏和批评文学作品时,这两种批评方法是紧密相联的,可以说"以意逆志"是以"知人论世"为基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批评方法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内涵,在文学作品鉴赏和批评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元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论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将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其诗论思想,探求诗人之"志"。  相似文献   

16.
以"民本"思想为主要宣扬诉求的《商君书》继承了法家学派的传统,主动探讨"治民之法"和"使民之道",主张创造多个社会范畴内的统治机制以形成社会差序格局并给予百姓所期望的人人平等机制下建构的平民政治模式,取得了轴心时代的阶段性成果。《商君书》的"民本"理论经过历史的检视具有普世性和科学性,重新探讨其建构的"民本"思想体系及应有价值是我们在当代社会发展法制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庄子》"环中"思想的理论内涵包括绝对待、超时空、合虚实、一动静、超功利等几个方面,它比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更富有审美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处世两个方面,主张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审视生命.《庄子》的"环中"思想,契合了审美观照中主体的心理机制,揭示了审美心态与审美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了中国艺术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陈浩 《政治思想史》2019,(1):79-94,198-199
在民初政争中,进步党知识分子以《庸言》杂志为阵地,秉持"稳健主义"立场,在对抗激进民权势力的同时企图引导袁世凯官僚派势力。他们一方面提倡"开明专制"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保持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互相对抗。在制度规划上,他们力求平衡立法与行政部门的关系,倾向"有限度之内阁制",主张给袁世凯保留一定权力。进步党知识分子的这种"稳健主义"政治主张是他们为民初政治转型所规划的理想路径,虽未能实践,但在思想史上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治"的政治思想,主张在政治实践中"选贤举能"。但另一方面,荀子这一主张背后隐含着自我荐举的政治企图,表明了他"人治"思想的条件性;此外,他将"法"视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及政治策略,并将其与"治人"相结合,重视人才运用法的能力,这便超越了典型的孔孟式的"人治"传统。荀子政治思想中对"法"的理念的引入与强调,源于他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现实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也潜藏着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动态调适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