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岁月的光亮     
老围山的篝火 老围山的篝火,在我的记忆里熊熊燃烧着。 那是一个秋天,我与一个同学骑上自行车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地穿街过巷,车轮轧轧,碾过小镇和荒村。我们在一个黄昏赶到了一座叫“老围山”的地方,那里住着我们的一个同学。  相似文献   

2.
竹灯     
到两河中学任教后的第一次家访,我去了黄志强家。黄志强今年上初二,个子不高,像大多数山里孩子一样干瘦,常穿一件破了几个洞的脏脏的蓝布制衣,只有眼睛大而明亮,显出几分聪慧。对我去他家进行家访,黄志强表现出格外的热心,一路上一直走在我前面。重庆城口县地处多山的千米海拔之上,翻越一座座山岭,走不多久我就开始气喘吁吁了。我问黄志强到他家还有多远的山路,他头也不回地说就快到了。已经  相似文献   

3.
今晚六点半     
一条喜讯突然之间传遍了整个校园。三楼的五(2)班教室里,王强正站在讲台上,卷起一本书做话筒,对着下面吵吵嚷嚷的同学们喊:“全体同学注意了!今晚7点钟在谷村的稻场上有大型杂技演出。欢迎各位同学准时观看,我们不见不散!”  相似文献   

4.
书不在多,小山就行。初三同学的桌子上,摆着一座座小山,全都是天然形成的高低有序,这边是化学的小山,那边是物理的小山.中间则是史地生的小山。他们三面临山。真是比愚公还惨啊!他们还需多久的时间才能挖平这几座山呢?唉!不知要等到鸡年狗月哦!悲哉世也!  相似文献   

5.
周爱华 《新课程研究》2012,(11):185-186
家访犹如一座座虹桥,连接着我们教学的课堂内外;家访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封闭的心扉,而"课内比教学"又让我们的舞台更精彩。只有比访同行,我们的脚步才会更坚实。首先说家访是辛苦、可又是快乐的。我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6.
正又是一个星期日的早上,上周五就约好了今天上午去学生尹东升家中家访。当时我看到尹东升听我说去他家家访,表情特别紧张,有些不知所措。我看透了他的心思,灵机一动,就说同意平时与他关系要好的三位同学也去。这下尹东升轻松了许多,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9点钟,我踏上了家访的行程。走了10分钟的时间,正好遇到了要陪我一同家访的三位同学,我们一起来到尹东升家的小区门口,尹东升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我们一行来到他家,他的妈妈开门迎上来,满脸喜  相似文献   

7.
张远桂 《新课程研究》2012,(11):174-175
镜头一:这几天,同学们都在议论老师家访的事,有的同学说昨天晚上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去他家家访了,有的说是语文老师去他家的……他们互相打探着,议论着,说着老师在他们家家访的情景。我心里很难过,老师怎么没来我家家访,忘记我了?我家是不是住得  相似文献   

8.
山百合     
那一个夏天,我快十八岁了,和大学的同学们到横贯公路去写生,住在天祥。夏日的山,绿得逞人。有一个下午,我和三个男同学一时兴起,不去和别的同学写生,却什么也不带,往一座被我们端详了很多天的高山上爬去。那是一座非常清秀的山,被众山环绕,隐隐然有一种王者的气质。  相似文献   

9.
家访,这个教师的优良传统,似乎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可是我对它却情有独钟,而且每次家访,我还特意带上班里的小干部。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这是同学们编的顺口溜,它表达了同学们的一种心态:怕家访,怕老师告状。我家访从来不告状,因为那样似乎反映了老师的无能。相反,我的学生都希望我去家访。哪位同学进步了,改正了缺点,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等等,我会去家访,让他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变化,同我一起鼓励孩子树立信心,这样做的结果要比告状强得多。  我为什么要带上小干部一起去家访呢?这是让小干部们…  相似文献   

10.
记忆中自己的学生时代,我与我的同学最怕老师家访。在我们的眼中,老师家访与老师上门告状划等号。如今事过境迁,我也成为了一名班主任,家访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我常思索:要把平凡的家访搞得更有特色,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说起家访,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一张张可爱的面庞,一双双热切的眼睛。思绪回到那年寒假,我计划家访班上一批家住彭浦新村的同学,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再加上我对彭浦新村地区不太熟悉,所以一直没有成行。那次家访,我事先进行  相似文献   

11.
过程描述: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村落多、散,家访时,如果让我一个人挨家挨户地找,没三天三夜根本完不了事。于是,我想让一个男学生带路就行了(一般男孩认识的同学家比较多),却发现现在的孩子跟我们以前的孩子不一样,父母因为是独养子女管得比较严,好多学生只认识附近同学的家,稍远一点的都摇摇头说不认识。于是我挑了四五个孩子,让他们第二天八点在校门口集中。没料到孩子们“先斩后奏”,不到七点半就有八个人聚集在校门口了。本想拒绝他们,可转念一想,有时碰到不会讲话的男家长气氛挺闷的,有了这群孩子,也好……而且我也完全理解孩子们对访问同学的热情。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相似文献   

12.
家访预约不可取李德山时下,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把家访时间提前告诉学生,有的教师甚至把一周的家访日程逐一安排,依次向学生预约,这种预约式的家访实为不可取。教师何时家访应根据学生的在校情况而定,搞预约家访不但会失去家访的适时性,而且对了解学生在家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新读写》2011,(5):50-52
老师同学眼中的黄士玮 黄土玮同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注重阅读,酷爱写作。我曾到她家家访,惊叹地发现她家藏书有上千册之多,丰富的资源使她能够沉下心来多读原著,而不是沉迷于当今社会热门的网络游戏中。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2001年11月22日,广州市芳村某技校一名周姓学生,听说老师要家访,为回避老师,径直跑上住处的五楼楼顶跳下,当场死亡。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一首歌谣:“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师到我家,我的屁股要开花。”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中学生害怕家访竟到如此地步?带着问题,我们对本校初中三个年段的学生共226名,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是想揭开家访的面纱。一、现状分析:我的黑夜比白天多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226名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你对待家访的态度”这一项,调查结果如表一: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一座并不高的小山丘,因一个人独坐其中,竞成就了这座山的高度。这座山就是敬亭山,这个人就是李白。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与友人登临紧挨宣城市城区的敬亭山,去追寻李白的仙踪,感受诗山的意境。这山真的很普通,并不高耸,没有峭峻,只是秋日的色彩让山体在深绿之外,多了一些淡黄和青紫。山不在多,有仙则名。李白到了宣城,敬亭山就充满了诗意。  相似文献   

16.
去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阿尔卑斯山度假。在那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感觉。早上,我们坐缆车到一座海拔1700多米高的Wallberg山上,山顶上有很多飞滑翔伞的人。滑翔伞的颜色有红白的、红黄的、黄白的……有些滑翔伞在古堡上空盘旋:蓝色的天,绿色的山,白色的古堡,再加上彩色的滑翔伞,  相似文献   

17.
家访时机的选择“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到家。”一些学生常这样哼唱着,以表达老师家访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其实,教师家访是很必要的,学生们也不反对所有教师的家访,问题的症结是什么时候去家访,家访时都向家长谈些什么。我们的体会是,在时间的选择上,最好防患...  相似文献   

18.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对“家访”都不陌生,我们的学生时代,校园里就流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去我家”的顺口溜。做学生的普遍害怕、反感老师家访,因为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家访就意味着告状。也正是由于这个,当我自己也成了老师的时候,对“家访”工作一直讳莫如深,没做过一次“家访”。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做好家访工作,不少学生家长也欢迎我去他们家里看看。  相似文献   

19.
三次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否成功地做好家访,关系到能否教育好学生,能否带好班集体。前不久,我在家访中遇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我班来了个插班的女生。这个学生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强,能投老师所好讲话。但是,她生活散漫,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全和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很差。我几次找她交谈,不见效果,于是我决定家访,和家长一起对她进行教育。第一次我采用预约型家访,让这个女生提前一天告诉家里,第二天下午5点左右我去家访。这个学生迟疑了一下答应了。但当我如约而至时,她却在胡同口挡了驾。她告诉我,母亲没在家,家里没人…  相似文献   

20.
下午下班后,我到王月同学家去家访,当我走进孩子的房间时,看见装潢得非常漂亮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已经褪了色的小奖状。我走近一看,上面写着:“奖给班级优秀少先队员王月同学”。下面写着:“2002年5月31日”。这使我想起了两年前的“六一”前夕,学校只给了我们班5个校级优秀少先队员的名额。当时我面对52名天真可爱的一年级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