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鹏宇  唐静 《考试周刊》2010,(10):25-26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西方宗教“禁欲主义”的阴影下,爱情的抗争总是显得波澜壮阔而又徒劳无益。本文试通过两部作品诠释爱情与宗教抗争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坛,卡夫卡的众多阐释对他的信仰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这是造成对他的作品的不同解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的信仰观念有对形而上学化的体制化宗教的拒斥,有对带有迷信色彩的流俗的宗教拒斥,也有对传统宗教中专制君王般的上帝的拒斥。确切地说,卡夫卡是一个在日趋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依旧具有情怀的人,他的作品揭示出一个无法接受既有的宗教遗产、渴望拥有精神家园的现代西方人的困惑、迷惘、抗争和求索;他的信仰观念则体现了一个具有宗教情怀的现代人对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伤口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伤口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4.
早期中西方社会宗教对法律都有巨大影响,之后中西方出现差异。本从三个历史阶段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对法律影响的异同,并探讨出现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宗教化渗透进入了人类化的各种领域;宗教获得这种力量的原因在于宗教解决了人对终极问题的关注。人的定义是个众说纷出的话题,本以宗教与人的终极关注问题为视角点,给出了一种关于人的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爱情的描写,常常出现“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红字》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7.
魔巴是佤族社会中从事原始宗教祭祀的巫师。是人神的中介,历史上魔巴的存在增强了佤族先民与自然抗争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协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佤族先民对和平安宁、富裕生活的向往,是佤族先民精神生活和民俗生活的载体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李青 《考试周刊》2011,(19):23-24
本文从几个侧面讨论苔丝与艾米丽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社会的冲突,女性与男性主流社会的抗争,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伦理共同作用下,苔丝与艾米丽的"不同"生活和"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9.
抗争的背后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个典型人物——刘兰芝(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杜十娘(明代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针对这两个平凡而又非凡的女子面对悲剧性命运却不断抗争以及在这抗争背后所体现出的异同作出分析。同时,从这二人的抗争出发,引领学生在实际的课堂的学习中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追求,认识当时人们对个性解放、人性复归的愿望,并进一步认清封建社会和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本以科学史料为基础,从宗教般虔诚的信念、科学理论的确证度和审美转移三个角度,对科学审美标准的建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本着发掘宗教中有利于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因素,从伊斯兰教社会伦理道德与经济伦理道德两个方面,论述了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现代化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共鸣与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抗争,它  相似文献   

13.
鲁敏中篇小说《镜中姐妹》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本试图对作品中五个女人表现出来的五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形象进行分析,诉说她们生存的尴尬处境极其价值追求,揭示这些形象背后所蕴藏的社会化内涵,批判男权化对女性的压抑和毒害,从而成为一曲女性抗争的人生悲歌。  相似文献   

14.
爱情 ,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 ,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 ,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5.
三毛的学创作深受佛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两种宗教化在三毛的内心聚合、笔端流淌。本尝试把三毛的学创作置于和宗教的交叉中,探究宗教情感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黑人自传"通常被视为极具颠覆性质的"抗争文学"。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兼具政治与美学经验:对传统自传文学进行革新的同时,彰显了主体的知识话语和背后的权力互动关系。同时,作者在与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民俗文化和宗教等非洲黑人文化接续的过程中(宗教维度上的"重溯祖先"、罪与救赎的自我抗争等),重塑了非裔美国黑人作家的文学创作传统,颂扬黑人性。玛雅·安吉洛正是通过这些特殊经验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和对传统的敬重。  相似文献   

17.
女性形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毁灭与堕落,福克纳揭露并谴责了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宗教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鲜明地表现了人类对命运抗争中的忍耐和坚强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二郎神是古代的一位民间神,在流传过程中他被屡易其姓,成为诸神中较为独特的一个。从梳理二郎形象演变入手,探讨《西游记》对二郎原型在神通广大和宗教归属方面的改造,并联系明代社会思潮分析《西游记》中杨二郎劈山救母和听调不听宣的独特行径,揭示其既桀骜不驯又恪尽职守的融抗争与顺从为一体的复杂个性。  相似文献   

19.
中唐女诗人薛涛,其特殊的经历和应对男性中心化的独特心态,使她选择了男性化色彩浓郁的诗歌创作抗争命运。本结合其人生经历的四个特殊之处,参以社会化心理分析,系统研究了其诗歌男性化审美形态逐渐发展变化的相应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20.
论薛涛诗歌男性化审美形态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女诗人薛涛,其特殊的经历和应对男性中心化的独特心态,使她选择了男性化色彩浓郁的诗歌创作抗争命运。本结合其人生经历的四个特殊之处,参以社会化心理分析,系统研究了其诗歌男性化审美形态逐渐发展变化的相应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