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买书     
朱自清 《出版参考》2004,(29):30-30
买书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烟一样.但这两件事我其实都不在行,尤其是买书.在北平这地方,像我那样买,像我买的那些书,说出来真寒尘死人;不过本文所要说的是既非诀窍,也算不得经验,只是些小小故事,想来也无妨的.  相似文献   

2.
买书琐话     
买书琐话路景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厕身文人之列的我,却很少去图书馆,也不愿借别人的书来读,只喜欢一人独处书斋,静静地翻读自己家中的藏书,这也便养成了我爱跑书店,逛书摊的兴趣和习惯。买书,从买与卖的商业角度看,似与购买其它商品无异。但书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3.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就有以读书为乐事的癖好。有些好书看了还想看,因此,我很少到图书馆去借书,宁可忍痛割爱,从口袋里摸出钱买书看。时间一晃十余年过去了,我房内也就多了两架书。大约多看了几本书,又有写作兴趣,在目前书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像以前那样多买书了。但书还是要读的,书还是要买的。过去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屋”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但是否“书中自有泥垟房”呢?  相似文献   

5.
9月6日《新民晚报》报道有出版界人士披露部分出版社和书商买榜造假。买榜何以风行?很简单,它是一条利益链,图书销售方乐得有人多买书,作为销售平台,也没有理由限制用户买书的数量,所以图书销售方对买榜  相似文献   

6.
爱读买书帐     
我喜欢读名人的日记,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日记更在我所喜读的范围内。这除了日记是私人记事性质的,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来得真实,更可追寻出名人的生活轨迹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因为日记中所记的买书账。 几年前我曾买过一套《鲁迅日记》,也是冲着日记中附有买书账而买下的,其中所记录的那些书籍,真让我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7.
王乾任 《出版参考》2007,(11S):27-27
对于退书率居高不下,业者大都认为是出版量激增、购买力衰退所致。出版总量的增加一方面是政府/非营利与个人出版的增加,另外则是某些阅读次类型出版量过大,同质竞争激烈。笔者并不能认同台湾读者不买书是造成退书率激增原因的说法。读者的确不买某些书,而如果你正好生产这些书,那么就很容易认为读者不买书。事实上读者买书,只是买的书和从前不一样了。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推波助澜,才让这两个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浮上台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出版界的隐忧樊公裁我很喜欢买书,逛书店也就成了很大的乐趣。在50年代,我的专业是马列主义理论,而我却买了许多与马列主义无关的书,如《随余丛书》、《癸已类稿》、《癸已存稿》之类。几十年来买的书确也不少。到了80年代末,突然感到买不起书了。有一次在书店看...  相似文献   

9.
我是个北方的土佬,也还有点小聪明,比如说,买衣服要买上海出的,同样的材料做工考究些,买书要买上海出的,同样的内容错别字少些,临到读文章不由一愣,再按这个思路说下去,读文章要读上海人写的,会不会成为一种愚蠢?放下潘真的这本书,我安慰自己,以后怎么变不敢定,至少眼下还可以这么说,说了还不是愚蠢。潘真的这本书叫《岁月·风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是她的第  相似文献   

10.
《江省图》     
我对风水既没有研究,更缺乏兴致,买书虽然很杂,却基本上不买风水书,这部《江省图》是惟一的例外。当年买这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术上的原因。与大多数专讲相阴宅技术的堪舆书不同,本书侧重按区域讲述山脉走势,与西洋现代地理学中的地貌学、地形学更多一些相通的内容。二是书中有一则关于徐霞客的神话,引发了我的联想。这神话说徐霞客“身轻善走,日可数百里;能忍饥数日,足迹遍天下”。人一天怎么也走不了二百里以上的路程,《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是能日行五百里甚至八百里,可书中明确交待那需要绑上甲马方才行得,是地地道道…  相似文献   

11.
偶尔从新华书店门口经过,看见好些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挤在书店里边,原来是今天书店卖特价书,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本来要卖四角多,现在只要卖两角多,许多孩子买到价廉物美的好书,不由得雀跃欢呼。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买书的情景来,那时候,一个从穷乡僻壤来到城镇上学的穷孩子,想买一本新书真有点儿想人非非了,要买书,只得去逛旧书店、旧书摊,碰到运气好,有便宜的旧书、折价书,就买它本把两本,时间一久,这种廉价买来的书居然也积聚了不少。直到参加工作以后,逛旧书店、买折价书的习惯仍没有改。我买来的这些书虽然破旧,  相似文献   

12.
常常可以听到“买书难”、“卖书难”的呼声。究竟买书、卖书难不难,难在何处?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对“两难”的认识先说'买书难'.哪些书'买书难'?用纸量达全部图书一半多一点的中小学课本、大专教材买书难不难?不难.因为教材实守州设J供应,国家明确要求教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就是说,供应量是根据需要量确定的,各地都按照指令性计划办事,出版部门  相似文献   

13.
记忆之中,我第一次独立买书应该在1977年.是中学期间与其他同学一起去上海南京西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语文文言解释之类的书,因为之后买的书太多,我曾经试图从自己的藏书中找出这本书,但一直没有踪迹,也许早已送人或捐赠.  相似文献   

14.
正出版人谈阅读与文化,似乎等同于司机谈驾驶,农民谈种地,不是陌生和新鲜话题。但是,当一个编辑一年过手过眼上千万字,问到一年买过几本书,看过几本书的时候,答案可能是令人吃惊的。有人直言:已经好久不买书,不看书了。当然,买书和看书是不能画等号的两件事。编辑看书,也可以用不着买书。但免费的也未必去读,这就成了问题。所以,笔者想谈两个话题,一是编辑读书,二是碎片阅读。  相似文献   

15.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16.
书有尊严     
从打上小学的时候便喜欢看书,那时候住奶奶家,奶奶家在北京,有时候回一趟丰台的父母家,回来时父母给我两块钱,那时丰台到北京公共汽车票是三毛,我还能剩下一块七,每回我拿着两块钱,刚走到丰台镇上,就钻进了那家新华书店,把富余的钱变成了书,其实每回买书,也不见得就全读过,可是就喜欢买,有一回,买书超了额,只剩下五分钱,我便放开双脚从丰台走到北京南礼士路,用五分钱坐19路车回到车公庄。  相似文献   

17.
一位爱好藏书的老人赵乃先生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篇短文,作者自我介绍说:“我和书打交道已八十一年了,买书、卖书、写书、教书是我终生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赵教授不但出身于书香之家.家里藏书万卷,而且都是经过自己严格精选的。他青年时代“苦读不辍”,出洋留学打零活积攒到一点钱就去买书,过着简朴生活也要省钱买书。在书市选到合适的图书就乐陶陶地返回。“文革”时买不到书就转而剪报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学长,三年下来,一本书也未曾买过,毕业时还把从家中带来的十几本书拎到校园的跳蚤市场廉价处理了个干净。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光一个月的烟钱至少就够他买十本书的。看来,  相似文献   

19.
买书     
“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一生思想的精华。”爱书的人谁又不爱好选买和珍藏这人世间“最精美的宝器”,拥有一个哪怕是小小的储藏思想精华的宝库呢! 自古以来,爱书、买书、藏书,被看作是许多著名学者的美德。南宋杰出的诗人陆游,便是当时越中闻名的买书、藏书家。据记载,中年的陆游从四川夔州离职回浙江的时候,“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晚年的陆游家居绍兴,爱书、买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书刊市场真繁荣.面对许多装帧精美,内容诱人的书,真不知道该买什么。走到书店信手买几册自己中意的书.拿回来慢慢欣赏真是最大的幸福。每当这时.我又会想起“文革”中买书之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