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万历前期,山左三家于慎行、冯琦、公鼐和公安派因时代因素在反对模拟和格调、提倡性灵等方面有一致性。而思想基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在反对复古的程度、对待人民群众的作品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虽然山左三家没有像公安派那样取得反复古的最终胜利,但毕竟他们的诗论反映了当时诗坛发展的新动向,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顺康之际台阁诗歌的发展对山左诗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山左诗歌在清初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是时代契机下的一次爆发,也是文学自身孕育发展的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试图从台阁诗歌的发展及影响、山左诗歌发展的因素、山左诗歌的发展概况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以进一步说明山左诗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齐鲁文化对“山左三家”诗论有深刻的影响。齐鲁文化的改革创新精神、开放性、浓厚的儒学色彩等地域文化特点,在“山左三家”诗论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在理学影响和书院制度推动下,山左北海地区产生了以阎循观、韩梦周等理学家为代表的北海理学流派。阎、韩二人对学理潜心研讨,在行为上笃守力行;理学思想纯厚而通达,散文艺术简古淡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后期山左理学的学术特征。二人还授徒讲学,带动了北海及周边地区理学研究的热潮,流派学者研习经义、阐发理论、互相酬唱,余脉悠远至晚清传承不绝,成为清代山左地区理学研讨的重要现象,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频繁的诗人社事和深厚的诗化氛围,促成了山左遗民诗群创作的盛况;而清初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对于这个诗群成员处世心态的选择与人格类型的形成有过不可低估的影响。由于相同或相近的处世态度和人格特点所决定,山左遗民诗群也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6.
清初山左诗人朱缃,出身于济南望族.作为山左诗学的实践者,师承"一代正宗"神韵派领袖王士禛,又能于神韵之中自成一格,用其短暂的人生谱写了许多质朴、自然、风流蕴藉的诗歌.虽称不上名家,但研究朱缃及其诗歌创作,对于理清清初诗学思想和诗歌的发展脉络,深入发掘地方文化内涵有重要的意义,也有裨于整个清代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公鼐是明万历年间著名的诗人,他和于慎行、冯琦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家,三人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公鼐与二人交往密切,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料散佚严重,对其研究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以期描绘出公鼐与于慎行、冯琦交游的大致状况。  相似文献   

8.
清中期“山左”名贤卢见曾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初“山左”诗歌的承继者,卢见曾论诗反对门户之见,主张抒写自己的“性情遭际”,把传达人的性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极致,在清中前期诗坛别具一格;其诗基本内容是写官宦生涯的迎来送往、和贺赠答,以及触物伤怀、故土之思、友朋之爱、风土人情和“康乾盛世”的良辰美景。情感真挚,诗风多样而有意境;其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所体现的特点,具有对清代中前期诗歌创作总结和鼎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康熙前期至乾隆初期70年左右的时间段里,山东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取得了公认的引领同时期全国诗坛风气的地位,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得力于山左长期的诗歌化积淀,也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相关,王士旗及其“神韵”诗风的崛起即此中一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0.
毕沅是一位杰出的金石学家。他曾大规模整葺西安碑林,保存了大量金石资料;撰写金石学专著《关中金石记》和《中州金石记》,主张金石和历史互证;在方志编纂中主张金石单独立志,成功主修《西安府志》;鼓励帮助后学,助阮元撰成《山左金石志》。毕沅一生的金石学成就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卢见曾诗文创作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见曾是清代乾隆时期官场名臣,文坛宗匠。其传世的《雅雨山人出塞集》、《雅雨堂诗集》和《雅雨堂文集》等,代表了卢见曾诗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清代产生很大影响。研究卢见曾的诗文创作,对研究清代德州及山东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萧涤非在山东大学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及研究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萧涤非的学术道路从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起步,并以1949年为界限明显地分为前期侧重乐府、后期侧重杜甫诗歌两个阶段。萧涤非的杜甫研究享誉海内外,他为这一千年热点赋予了"人民性"的时代色彩,折射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学者的思想和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13.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诗歌的接受到本土原创诗歌的兴盛,日本近代诗歌经历了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而与日本近代小说被中国学者大量译介的盛况相比,日本诗歌为何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除了同时期中国本土诗歌的蓬勃发展之外,与中日诗歌译介方面的"艰辛"及诸多社会文化因素都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诗歌中只有哲理诗而无哲学诗的说法,事实上,哲学诗是哲理诗的精华,有必要将哲学诗从哲理诗中独立出来,将诗歌引向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达普通的生活道理而又抽象化、带有思辨性的诗即是哲理诗;而建立在彻底的哲学基础上、具有明确形而上精神价值取向的诗歌则为哲学诗。哲学诗的精神是形而上的,哲理诗的精神则是形而下的。哲理诗的意义是局部的、有限的;哲学诗的意义是整体的、无限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发达,但哲学诗极为不发达。哲学诗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根本改观。中国现代哲学诗的创作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还没有找到一种终极精神形态。必须重视哲学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