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1992年总统大选,11月3日揭晓,民主党候选人阿尔肯色州州长比尔·杰弗逊·布莱恩·克林顿经过13个月的紧张的竞选活动,(特别是1992年7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推选他为总统候选人后,他在选民中的支持率,一直领先于共和党候选人现任总统布什)终于以较大的优势当选美国第42届总统。11月4日和以后几天美国报刊均以大量篇幅,对大选的结果、经过以及影响加以报道。美国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11月4日、5日接连出“大选特辑”,《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也均出版“大选专号”。本文将《纽约时报》11月4日关于大选揭晓的报道和版面编排简介札次,以供参考(头版版式见插图)。  相似文献   

2.
2016年11月18日,第58届美国总统大选落下帷幕,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凭借304张选票击败了有着30年从政经验的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入主白宫。但值得思考的是,在选举投票结果公布之前,无论是主流媒体报道还是民意调查显示,希拉里的获胜几率都远远高于特朗普。"美国日发行量100强的报纸当中,公开支持希拉里的报纸已达43家,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大报,支持特朗普的媒体几乎为零[1]。"然而,特朗普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大选最后的胜利,有人说没有新媒体就没有特朗普,可见,新媒体开始逐渐成为美国总统竞选取胜的助攻。  相似文献   

3.
杨欣 《声屏世界》2009,(2):28-29
2008年11月5日,美国总统大选以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而落下帷幕。在此届总统大选中,奥巴马的个人魅力、执政理念在新媒体的传播下征服了绝大多数美国民众。《纽约时报》发表的分析文章称,网络等新媒体对2008年美国大选产生很大影响,在此影响下,选民获取政治新闻的途径发生巨大改变。在长达2年的竞选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重大严肃事件为分析对象,以《纽约时报》2008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连续一个星期共34篇报道为分析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主题上规避政见,在消息来源的相对平衡的分布掩盖下,有着明显有利于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报道偏向。  相似文献   

5.
胡瑛  陈力峰 《新闻前哨》2008,(11):26-27
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可以作为一个审视美国媒介与政治之间功能性依赖的窗口。本文考察了美国大选中对阵双方采取的各种政治传播策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阵营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阵营利用“软宣传”的方式,在媒体上使出了各种招数,以形成时自己有利的舆论环境和竞选氛围,这成为当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媒体政治传播个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乌鲁木齐"5·22"爆炸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分析《纽约时报》在报道框架、修辞表达、信源引用、报道议题等四个方面,是如何对该事件进行呈现和构建的。分析表明,《纽约时报》的信息源大都来自中国官方和媒体,但其通过巧妙的"解释"呈现出一个简单化、刻板化的新疆形象。  相似文献   

7.
历时8个月的美国第53届大选已于1996年11月5日结束,现任总统,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以得票率超过70%的绝对优势,战胜了他的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多尔和改革党总统候选人佩罗,当选连任,成为美国第53届白宫主人。作为一位民主党总统,克林顿竞选连任成功,这在美国近60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2016的美国大选以唐纳德·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落下帷幕.从选举伊始,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的丑闻就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竞选广告成为候选人攻击对手弱点、赞美自己优势和化解丑闻危机的重要说服策略.本文就希拉里和特朗普成为总统候选人后发布的竞选广告进行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对象为两人被推选为各党总统候选人之后发布的所有电视广告.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2008,(12):43-43
当地时间11月5日,美国大选结果揭晓,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当选第44任美国总统。当日,奥巴马的形象即登上各大媒体封面版,在媒体上已持续数月的竞选大战也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总统特朗普新闻发言人禁止《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媒体参加白宫新闻发言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这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媒体之间的关系开始破裂. 在一个经常标榜新闻自由的国家,出现这样的事件不同寻常.对于美国总统来说,拒绝接受美国主流媒体的采访,是因为在总统竞选期间,主流媒体“一窝蜂”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商人出身的他在竞选中几乎是单枪匹马,浴血奋战.《纽约时报》和其他主流媒体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倾向,在总统选举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不断披露特朗普的丑闻,从而使这位总统带着争议进入美国白宫.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4,(41):33-33
1884年 民主党格罗佛·克利夫兰 (Grover·Cleveland)VS共和党布赖恩 从最后的票数上看,这次竞选异常激烈; 但从过程上看,它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庸 俗的一次竞选运动。一篇名为《可怕的故事》 的报道,披露民主党候选人克利夫兰11年前 有了一个非婚生子,而民主党人则攻击共和 党候选人布赖恩的第一个儿子是在父母结婚 未满三个月时出生的。不管这些攻击是真是 假,双方都已陷入了道德丑闻的泥潭而无法 自拔。  相似文献   

12.
从奥巴马当选看新媒体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大选中新媒介的初体验 美国总统大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媒体秀.200多年前的美国大选,林肯只能坐着马车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弗拉克林·罗斯福看中了广播,那个彼时的传媒新宠,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将其政治主张传散开去;而肯尼迪竞选时期,候选人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一定很有看头,光从民主党候选人选战中便可略见一斑。两位呼声最高的民主党候选人各有各的精彩:如果希拉里成功,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如果奥巴马成功,他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新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以其高度互动性、社会参与性、私人化、自主性及享乐潜力的特点.在多层次影响着美国大选。本文将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展开分析.认为新媒体不仅成为候选人针对选民的新型宣传工具、筹措竞选资金的重要平台以及帮助候选人和选民之间加强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美国选举政治文化而言.在新媒体的作用之下.美国总统大选中政治市场化程度空前提高。然而.对于低投票率的美国总统大选而言.新媒体的作用并非是能够无限扩大的。  相似文献   

15.
论《纽约时报》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报道为切入点,运用框架建构的研究方法,通过议题类型、词频以及倾向性做历时性分析,分别从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中观选择以及微观选择进行探讨,搭建了《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6.
柯文浩 《报刊之友》2010,(12):128-13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络版作对比分析,研究二者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并探究两家媒体如何设置对华报道框架,尝试挖掘出不同西方媒体在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两个维度上建构中国新闻框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8.
微博时代的竞选报道美国《美国新闻学评论》2011年9、10月号上一届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美国各大媒体已经开始纷纷尝鲜,帮助竞选报道记者开博客,以吸引读者关注的目光。也是在上一届的大选中,雅虎作为一家网络媒体开始首次派出竞选报道记者,跟踪各路热门候选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7,(5):88-88
据4月10日《解放日报》报道: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9日正式进入官方指定程序,12位正式候选人有机会在相对平等的媒体支持下宣传自己的竞选纲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大选中新媒介的初体验美国总统大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媒体秀。200多年前的美国大选,林肯只能坐着马车巡回演讲。进入新媒体时代,美国总统候选人纷纷跳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奥巴马、希拉里、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