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张超  秦旸  宗伟 《精武》2012,(14):71-71,73
体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农民体质的同时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改善新农村生活观念,促进新农村体育意识的形成,加快城乡一体化衔接,促进体育地理的形成。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学受传统思想、地域差异等影响,存在着新农村体育开展的不合理、体育意识陈旧等问题,使得新农村体育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尝试着阐述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情况,试图解决新农村体育的短板,弥补新农村体育的不足,希望能为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83,自引:2,他引:81  
胡庆山  王健 《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现时期的农村体育,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发展新农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制约“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因素、机构变迁和投入力度因素、导向机制因素、主体力量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因素、农村贫困文化因素等。针对上述制因,提出要大力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立农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方培育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还应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体育活动是促进和提升农民身体健康,生活文明、富裕、和谐的最有效途径.长三角地区具有典型的前沿性代表特征,该区域已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探索农村体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大力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有利于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岳辉 《体育世界》2008,(10):76-7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基础上从体育的视角出发探讨体育在暂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为体育可以通过增强农民健康促进生产发展;发展体育产业促进生活宽裕;培育精神世界促进乡风文明;合理布局体育设施促进村容整洁;体育规范习得促进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我国农村体育的现实处境、充分认识农村体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实施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策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有效农村体育发展措施,可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也可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乃至对促进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体育的根基:村落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以小城镇为重点面临诸多困惑:小城镇体育内容远离村落农民实际,带动、辐射作用并不明显。村落是农民生活的现实场景,村落农民最需要体育的意境,村落应是农村体育的根基。发展农村体育,工作重心应下沉,因地、因时、更应因人,积极发挥村落带头人的作用,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落体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村落是我国现实农村的主体,是农村体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文章论述了村落体育的基本涵义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意义;剖析了我国农村村落体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并依此提出村落体育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地研究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通渭农村体育变迁的历程、特征及社会各因素在变迁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村体育的变迁经历了五个阶段;其特征有民间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相互融合、农村体育设备、经费的增长和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等;社会政治环境对农村体育变迁起着导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体育变迁的基础条件,文化与教育的发展为农村体育变迁提供了外在的动力,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农民劳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农村体育提供了内在动力,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农村体育变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更应该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关注。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并进一步提出,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和切入点,加快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进行,加强对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的研究,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苏北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地域组成,在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与苏南地区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苏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以期为苏北地区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视阈下阐述了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与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内在联系,乡村节庆体育对促进村民健康方式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还有利于村民邻里关系和谐,有效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基于这一战略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本研究对惠州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指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供需结构失衡、供给内容单一,体育设施管理缺位、利用率不高,监管评估机制不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建立与农民体育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加强体育设施的管理力度,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构建多渠道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持续高效的供给。旨在可以促进农村实现产业转型,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培养农民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乡村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宗族与农村体育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毓成 《体育学刊》2003,10(4):40-41
在当今农村中,宗族组织的一些活动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化。而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丰富农民的业余化生活,促进农村的精神明建设,积极地推进农村宗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农村体育消费观念和意识、农村体育消费水平、农村体育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体育消费心理、体育消费行为和农村体育消费需求和价值取向对农村体育消费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20字总要求为切入点,在解析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内在关联后,提出新时代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基本方向与路径。研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加快乡村体育的现代化、生活化与产业化节奏,提升乡村体育参与人口增量式发展步伐,实现城乡体育设施一体化布局;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乡村经济增长,影响居民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指数,促进社会群体交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综合素养。建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走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化路径;生态环保方向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乡土民俗方向走文体融合发展路径;社会治理方向走公共服务治理路径;体娱生活方向走健身康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个人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论视角阐述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要根植于农村现有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并利用乡土文化特点引导和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文章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农村体育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广大农民文化消费观念的滞后性及体育文化知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指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实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简要梳理我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之初的经验,研究认为随着国家关于新型农村建设战略方针的提出,农村社区工作建设的工作重点在于生活共同体建设,农村体育的发展措施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基于此,探讨当前发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制约因素,提出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发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具体举措。只有紧紧抓住此契机,从基础设施和参与主体两方面快速有效的发展农村群众体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而旧有的管理体制更多的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管理,缺乏社会监督和参与。建立科学的农村体育管理体制要与新农村建设、政府改革、社会变革、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新农村建设中泰安市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在新农村建设影响下,虽然泰安市参加体育的人数明显增加,但体育人口的比例还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