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些时,有几家报纸报道说,在北京市西直门八道湾11号发现了鲁迅先生撰写《阿Q正传》一书的手稿。因此这些报刊就把八道湾11号称作“阿Q的诞生地”。 人的“诞生地”就是人的籍贯。 但是,阿Q有籍贯吗? 翻开《阿Q正传》第一章,鲁迅先生就特地写道,他“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也“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因此籍贯也有些决不定”。 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连人家的姓名籍贯都闹不清楚就提笔给人家写传记,岂不荒唐? 要想了解鲁迅为什么这么“荒唐”,就请看鲁迅  相似文献   

2.
范用忆旧     
陈子伶 《出版史料》2011,(4):105-107
范用先生创办《新华文摘》时,我开始在他领导下工作。他办公室在文摘编辑部斜对面,中间隔条走廊,三五步便可来去。不久又知道,先生与我的住地也相近。他在北牌坊,我在南牌坊,南北一线,相距不过百米。办公室相邻,住地相近,我与先生便有些往来,公私皆有。先生待我是好的,我能感觉出来。但是我总想调离人民出版社,也不怕先生不高兴。因为许觉民先生常从南牌坊走过,便有机会向许先生请教。许先生(洁泯)是评论大家,其时在文学研究所任所长。我与许先生曾有三遇三谈,都很简单。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初婚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  相似文献   

4.
曼德拉是蜚声国际的反种族隔离斗士,他的传记自然也是热点,我国学者秦晖的曼德拉传记和对南非转型的评论就是其中一种。但是笔者读了这本书之后对秦晖先生的一些观点无法苟同,特意在此提出。  相似文献   

5.
2006年5—6月,许倬云先生作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的首位讲座教授,在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活动。 6月13日上午,许先生再次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雁先生门下的研究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治学和人生座谈。以下内容以此次座谈为核心,同时综合组织了许先生著作中的一些观点。 座谈结束后,大家纷纷拿出许先生新近在大陆出版的书请他签名:我曾在他的《从历史看管理》一书中读到这样的一段文字,深得吾心:“历史是看变化的,从变化之中我们会学得一些对变化的认识,并且转换成一种智慧。至于是否能真正转变成智慧,当然要看自己的努力、悟性和造化。有了这些智慧,做人做事就会明白一点,看许多事情不会那么死心眼,老盯着一个角度看。这是我学历史的目的。”遂将其中的第一句抄在一张便条纸上,贴在书中,准备请他题录在扉页上。不过许先生写字不甚方便,遂作罢,只请他在扉页和便条上各签上姓名。之后,许先生和大家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6.
潘桂平 《大观周刊》2011,(19):259-260
“母亲是我们的家,我们来自那里;母亲是大自然,是土壤,是海洋。”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鲁迅先生关注封建文化制度下母亲们的命运,塑造了善良伟大、受苦受难、蒙昧无知、蛮横粗鲁等一批母亲形象.母亲生命的无价值无意史,不只是母亲自身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在与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的比较中,更能挖掘出母亲形象的深层含义。鲁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独特的感受书写着母亲的痛苦与忧伤、蒙昧与残忍,表达了对理想母亲的呼唤与追寻,对时代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9.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0.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优秀的新闻作品都经历过反复修改、精心琢磨的过程。在文章修改艺术方面,鲁迅先生就是我们光辉的榜样。虽然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然后一气呵成,但他从来不放松修改的功夫。他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对每一位新闻编辑来说,都要认真学习鲁迅的修改艺术,并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体地说,鲁迅文章的修收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新闻工作》讲话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号召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名新闻战线上的“孺子牛”。鲁迅先生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革命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  相似文献   

13.
鲁迅出版经济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出色的编辑工作者和伟大的出版家,鲁迅先生在革命的编辑、出版工作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鲁迅先生一生中参与或主编的报纸、刊物和丛书,据统计有30多种;自己著译及编辑的书籍,加上替别人选定、校订、校刊的作品将近100种,长期的出版实践,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本文拟就鲁迅先生的出版经济思想作一探讨,以学习鲁迅先生的经验,做好现在的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是巍峨挺拔的高山,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他的思想博大精涤,他对于祖国文化事业的贡献,前无古人。同样,在文化百花园地的一角——图书馆阵地上,鲁迅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丰富、极其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5.
D 想起了张元济先生听熟悉出版行情的朋友说,"传记热"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近几年,大本厚册的名人传记、评传,确实是出得沸沸扬扬,连一向受到冷落的出版家也受到关注.比如说近代大出版家张元济的传记,至少就出过两种.在传记之林中,汪家熔先生这本《大变动时代的建没者》,可能是貌不惊人的一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一生,做过大量的编辑工作。研究鲁迅生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提高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当好新闻编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鲁迅先生认为,编辑工作最首要的任务是传播先进思想和培养造就人才两项。鲁迅认为,“竭力运输些切实的精神的食粮,放在青年们的周围”是编辑工作的“万不可缓”的任务。对县级电台的编辑来说,就是要在  相似文献   

17.
鲁译刍议     
王得后先生在《〈鲁迅译文全集〉终于出版了》一文中提出两点:一是研究鲁迅的人是非读《鲁迅译文全集》不可的,二是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人也是不可不读《鲁迅译文全集》的。有意思的是,我们是在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项下去研究别位译者,别种译著;只有涉及鲁迅,第一点才可以单独提出。  相似文献   

18.
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也。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往往一草一木,一招一式,一个表情,一句话语,恰恰能最准确有力的表现其特征与境界。就像鲁迅先生所言:“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恰恰在这一点上,极易被我们的采编人员所忽视。许多新闻稿件和节目就是因为缺少细节而一般化、庸俗化,不生动,不感人。细节在新闻稿件与新闻节目中有深化主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课才是成功的大学讲课呢?这个问题太大,一句两句说不清。我倒觉得一个教育专家讲得甚好,他说,所谓成功的大学讲课,那就是讲胡适让人喜欢胡适,讲鲁迅让人喜欢鲁迅。就是说,教师只要能让学生喜欢、关注、思考你所讲的对象,你的授课就成功了。如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我们完全可以说,李先生讲《文心雕龙》是讲得成功了。  相似文献   

20.
止庵编的《答客问》,封面勒口上说明:“作家张阿泉提出若干问题.谷林先生逐一作答,不妨看作这位文化老人一部别开生面的自传。”书里附录了一位专攻“传记文学”的研究生文章,又称誉“一本这样的传记出现,就是在传记文学的历史上,也都是值得庆贺的事情。”那么,《答客问》是传记了。我想大概只能算传记的“别格”吧。(本来要用一个现成词语“另类”,终于忍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