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相似文献   

2.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解说:半轮秋月挂在峨眉山顶,月影映入羌江随水流动。夜间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没见到想念中的你就直下渝州城。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相似文献   

3.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受到限制。前人在评论此诗时说“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你是否同意此说,试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峨眉山月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但诗中所云清溪、三峡、平羌江系指何处?历来就有争议。本从典籍、诗词、历史、地理多方考察论证了古平羌江即今之岷江,平羌三峡即岷江中游的犁头峰、背峨峡、平羌峡。水光山色异常绮丽的岷江三峡为嘉峨风光增添了无数秀色美景,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再不能任其讹传误导,而应还她的历史真面目。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类     
材料1李白伟大抱负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  相似文献   

6.
魏清 《阅读与鉴赏》2007,(3):70-71,60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为绝句,凡二十八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不可小觑,故于备课中反复斟酌,略有心得,在此不揣冒昧,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7.
原作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改写夜,格外宁静,寥落的星辰无声地宣告着秋的到来。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月光如  相似文献   

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这首七绝,明快疏朗,音节浏亮,易于上口,少儿喜诵。不过,它写的是什么?那“君”指谁?却有不同说法。比如,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早年“离蜀地”所写,因此,诗中的“君”是留在蜀地的朋友(见《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目前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首思念友人之作。沈祖棻著《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认为是“怀念住在附近的一位友人”,《唐诗鉴赏辞典》则比较宽泛地说是“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人教社配编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基本采用了沈祖棻的观点,认为“君”是诗人思念的…  相似文献   

10.
注释家们对李白《峨眉山月歌》的写作时间问题,历来有两种意贝:一说是诗人在游峨眉时做的(王(?):《李白》),明代万历年间《唐诗画稿》中对比诗的作图,就是持这个观点的;一说是诗人“辞亲远游”的纪程诗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等)。这样说来,对诗中所提的地域,也就分“想象的”和“实在的”两种。这里所探讨的,系后一种。 《艺苑卮言》(卷四)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纵观各家注释,除对“峨眉山”“渝州”二地域论述皆同外,另外三地域则各说不一,这样似必影响读者对“太白佳境”的全面领  相似文献   

11.
田光荣 《学语文》2011,(5):25-26
“夜行舟”。即夜晚放舟远行。语文教材中有三首诗词涉及这一现象。一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二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长亭晚”,三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阅读鉴赏中。人们一般只是简单地把“夜”当作行舟的背景。而忽略了“夜”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钟林斌 《教学随笔》2008,(Z1):108-110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西蜀之前写下的绝句。历经千余载时光的淘洗,它依然鲜活如新,脍炙人口。其魅力何在?我想,那大概是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分析:《峨眉山月歌》是诗人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此诗所表现出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自由驰骋的境地。全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秋高气爽,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中选录了李白的一首《峨眉山月歌》,在讲析这首诗歌时,很多学生对这五个地名在诗中的作用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历代的诗论中,这首诗都因四句诗包含五个地名而被推崇为“绝唱”,而这五个地名更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地名如天上的繁星之多,给诗人们以地名入诗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不少诗人匠心独运地将地名熔铸入诗,使众多诗歌在表情达意上异彩纷呈,脍炙人口。古诗中用地名之多,之巧妙者,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历来倍受推  相似文献   

16.
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境有两种,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是指语句内部的语言自身的环境,即通常所说的上下文或者前后语。言外语境,是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时间、场合、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辅助交际手段(表情、手势、姿态等等) ,即通常所说的情景语境。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阿Q正传》)“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三个句子中的“扔”、“入”、“排”所处的语境。结合语境才能恰当、准确、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义、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及文章的…  相似文献   

17.
<正>《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  相似文献   

18.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离开故乡的当年在渝州(今重庆市)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对于该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包括写作年份、写作地以及是怀人还是思乡,“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诗中的“三峡”究竟是大三峡还是小三峡等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写作地的确认,是理解全诗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关键。作者思念故乡,寄情于峨眉山月,不是说我思山月,而是说山月思我,特地来到渝州是望。  相似文献   

19.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峨眉山月歌》(苏教版第七册),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5分钟左右)师:在交流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想告诉大家什么,请暂时不要说出来,要把它读出来。(第一个学生读,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师:从他的朗读中你们听到了什么?生2: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站立在船头自言自语地说:今晚我就要离开清溪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可是老朋友却没有看到,实在是太可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