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公”与“私”的形义系统,分析了它们对立的修辞关系;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其中所蕴含的关于“公”与“私”对立统一的人格修辞意义进行了阐释;从经济体制的层面,分析了公私合一的政治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处理"公"、"私"关系的主张主要有三种:"公之至上"论、"私之优先"论及"公私相济"论。此三种主张的产生,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探索合理"公"、"私"关系模式的理论勇气,也凸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处理"公"、"私"关系上的智慧。尤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公"、"私"关系论的探索,不仅使我们把握到传统"公"、"私"关系观的基本特点,而且可获得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农民公私观念的分水岭,农民的公私观念又可分为横向的私与私和纵向的私与公两个维度。2009年,山东丰村①围绕土地是否重新分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和博弈。私与私之间,农民的公平意识强烈,参与度较高;私与公之间,公平意识淡漠,极少发表个人意见。这与我国农民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和政策导向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强烈的私化现象和与之对抗的新国家主义思潮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国际上,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日本的公领域从空间维度上进一步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哲学在日本兴起。公共哲学研究者剖析了日本传统公私问题的弊端,认为公的封闭性和公私地位的不平等是日本公私问题的症结所在,是造成"灭私奉公""灭公为私"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解决日本传统公私问题的关键就是"活私开公",也就是在克服公私不分、公私对立的基础上,导入公共的概念,以达到自己、他人、社会共存共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社会,也就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们就在力求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作出说明。把人说成社会的动物,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也不乏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论述。许多思想家常常论及公和私、匹夫和天下的关系,如“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从一定意义说,所谓“公”、“天下”,就是讲社会,所谓“私”、“匹夫”,就是讲个人。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是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只能是客观历史状况的相应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大公无私”这一成语出自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至公》,文中关于“大公”的涵义是:“古者行大公者,帝尧是也。……待舜而传之,不私于子孙也”。不私亦即无私。后人将所说的“大公”和“不私”联结起来,概括为“大公无私”,意即提倡公心,限制私心。在历史上,大公无私一般指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人民,把祖国、民族、人民的利  相似文献   

7.
“双关”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历史上这种修辞手法有多种称名,而“双关”一词也有多个语义,其间的关系值得细辨。本文考察了“双关”一词的文献用例,认为:唐宋之际所谓“双关”其实是“两语各关”,与今天所谓“一语双关”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总涉及“姓氏”问题。但是,如果把解放思想归结为所谓冲破世“资”姓“社”、姓“私”姓“公”的障碍,则是侧是而非的。这样说,模糊了解放思想的方向性.实际上造成了新的思想混乱,不利于全面理解和正确员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此,笔者认为,对解放思想与”姓氏”问题的关系作点具体分析,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姓氏”问题是指判断社会事物同于何种社会制度的范畴,在当代就是判断它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问题。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五形态说中的…  相似文献   

9.
探讨文学概念,回答什么是文学,这是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受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西方文论中有一个新动向,就是认为“文学”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词而是功能意义上的词,例如确定某一文本(text)是文学还是非文学,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什么”,即它在发挥何种功能.这显然与传统观念大异其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理论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进一步指出,所谓文本在“做什么”,不能仅仅理解为文本对读者施加影响,还包含读者的“响应”在内.所以谈论文学概念,应该兼顾文本功能和读者响应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贡献在于把读者及其阅读行为纳入了文学概念的研究范围,突出强调了“读”的作用,这就把对文学概念的思考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孤立考察变为辩证把握,从而形成了一个探讨文学概念的新角度,这对我们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研究员李君如说:当前,思 想理论界对形势的种种不同认识和观点的主要分歧,是姓“公”姓“私”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不同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目前的结构和实现形式的不同认识。 在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 ,公私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 ,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间都要经历一个亦公亦私的过渡阶段。传统的公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是不能建立的。今天的公有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私的成分 ,这种公私融合的公有制形式就是股份制  相似文献   

12.
“量”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用“量”这个词表达的概念有两个:哲学的“量”范畴和数学的“量”概念。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却更有着本质的差异。在许多文献中,认识到它们的联系,却忽视了它们的差异;更有一些文献(包括哲学方面和数学方面)则基本上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没有注意到用“量”这一个词表达的有分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两种量概念,因而引起一些认识上的混乱。本文试图“辨析”用同一个词表达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以此澄清一些认识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词论是以“境界”的创造为核心展开的,并且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他有时也用“意境”这个传统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同语视之。  相似文献   

14.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例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这道考题中,有“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以及“自由”“不自由”两组关系;浙江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门与路”,辽宁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霓虹灯与繁星”,福建卷作文题的关系是“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  相似文献   

15.
公私观念源于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各种公私观念的核心是为了解决公与私利益之间的矛盾。中国早期公私观念中推崇"大公无私",贬斥"以私害公"是一个基本取向,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公私观念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和完善"公",以公为中心,以公为主体。尚公意识被后人不断地优化,成为人们的政治信念、道德理念和价值目标。公与私在现实中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公私合一、公私兼顾是难以实现的,公与私始终处于背反的境地。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冲突上,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准则是以"公"为先,只有一切为了公利,维护公利,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天下为公"成为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龚自珍对私做了富有新意的探索,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龚自珍关于私论的可取之处包括:肯定"私"的普遍性、提出私的起源问题以及公而有私三个部分。其不足之处表现在:没有对"私"下定义、没有回答"私"的起源问题、缺少对公私关系的辩证分析这几个方面。对龚自珍论私已有成果有待辨正的方面:忽略古代天人感应的文化背景、忽视龚自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和曲解龚自珍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公私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多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意都要经历一个亦公亦私的过渡阶段。传统的公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是不能建立的。今天的公有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私的成分,这种公私融合的公有制形式就是股份制。  相似文献   

18.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政治论题,崇公抑私、以公灭私曾被推行为主要的执政原则,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公私之辨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指出公寓于私、公通过私而实现,统治者应保障民众的土地私有权,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私观念逐渐形成,最终“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但深入分析此观念可以发现,“立公灭私”从形成之初,理论上就存在着逻辑矛盾,实践中也陷入解决不了的困境。公与私的纠结不清、逻辑混乱,对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为国纲"[1]强调以人为本是国家首要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义为利纲"主要倡导以道德之义规范和引导个人、集体和社会之利,义的内涵则应与时俱进."公为私纲"意在纠正过去关于公私关系之成见,阐明公是私的集合但又不能完全代替私,而私的完善与发展则不能离开公."天下为公"是道德理想,个人只有在"相善其群"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