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物新闻是运用消息、通讯、特写、故事、专访等多种体裁,报道一个人或群体的先进事迹,鲜明地告诉受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人物新闻要写得简明扼要,这就要求写人物的主要活动和突出事迹,文章要紧扣主题。 新闻记者在采写先进人物时,写他们的共性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选择具有人物个性的典型材料来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2.
人物消息,是报坛上一个受人注目的新闻品种。运用这种新闻体裁报道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给人启迪,使人振奋。人物消息篇幅短小,一般只几百字,简明扼要,便于阅读。而且反映迅速,具有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历年来不少优秀的人物消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试就人物消息的写作形式,略作探讨。一、直书其事短中求实  相似文献   

3.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反映其思想和事迹的新闻体裁。近年来,笔者发现众多报纸中,人物消息少得可怜。许多通讯员、记者一涉及写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这也许是“消息写事,通讯写人”的说法给人们思想上留下的框框。对先进人物,可以用人物通讯来反映,也可以用人物消息来报道。用通讯介绍人物,固然写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富有文采,还可以较深地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笔者以为,它毕竟不是报道人物的唯一写作形式。采用消息的形式不  相似文献   

4.
对话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叙述、描写一样也是新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交谈中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刻划人物;反映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展示新闻事实的情节,深化主题。新闻中的直接对话和间接对话是经常运用的两种对话形式。一、直接对话。就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是最基本的对话形式。从对话人数上分,有三种不同形式。①,只写一个人的对话。从形式看没有授话对象,实际上是作者为了叙述的简洁,有意省略了。这种写法在消息中运用的极为普遍。如《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缓解乘车难》的消息:“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实现稳定大局的任务,要  相似文献   

5.
人物采访是一个老题目,也可以成为一个新课题。报纸上的人物通讯,是新闻宣传中一种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人物通讯主要是反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过去十分强调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在认识上往往也不无偏颇。“主要”之外,还有“次要”。现在随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现实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我们在理解和认识人物通讯的题材时也应当宽一些。即不但先进人物要采写,其他各类人物只要具备新闻因素,都可以采写成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6.
人物消息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体裁,理应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近年来,人们在收听广播新闻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相对于时政报道、社会性事件报道,人物新闻太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也不能不引起广播人的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广播新闻节目中人物消息偏少呢?笔者认为,一是对人物消息这种体裁认识片面。有的同志一提做典型人物报道,就认为必须采写人物通讯,好像不写通讯就不能将先进模范人物报告给听众似的。二是过分注重信息量,忽视了人物消息。因此在广播中大量的是会议新闻、领导活动、领导讲话以及其它时…  相似文献   

7.
人物采写,归属于新闻通讯体裁.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样式,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是报刊、电视等媒介大量采用且影响较大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8.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辞海>)人物通讯以写人和思想为主要内容,所报道的人物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写法注重用细节刻画,通过描绘人物的事迹、思想和精神去感染人、教育人.在高校校报中强调人物通讯的写作,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校报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进一步拓展校报的深入报道特质,同时,也是对传统消息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消息这种新闻体裁,按照其写作特点来区分,还可细分为好几种类型,人物消息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物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用消息的形式报道某一个特定人物的有意义的新闻事实.近年来,这类消息在我们的报纸上陆续增多.尤其是那些报道先进人物的优秀的人物消息,“用生活中的生动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事迹感人,催人向上,颇受读者欢迎。人物消息,既然作为消息体裁  相似文献   

10.
通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它是一种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在报道人、事的基础上着眼于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分析。人物通讯则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往往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典型事例或情节,新闻工作者大量地挖掘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  相似文献   

11.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最灵便、最主要的一种新闻体裁。但是,长期以来,翻阅报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新闻媒体上用消息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人物新闻很少。而人物新闻范畴中最为常见的是人物通讯、人物专访、人物特写之类。 媒体上为什么人物消息很少?笔者以为,有两个认识误区在发生着障碍作用。 首先是“树碑立传”的误区。不容否认,建国以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切实际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人物新闻的采访是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自己在人物新闻采访中的一些作法和体会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采写人物新闻,采访对象必须是要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一种是广为人知的正面人物,如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著名作家、知名体育运动员;另一种是受到社会舆论谴责批判的人物。本文只谈谈有关正面人物的采访。  相似文献   

13.
人物消息,是读者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人物通讯精炼简要,能够及时反映各条战线大批新人的时代风貌。但是,由于它的报道内容一般不属突发性事件,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包涵背景和历史资料较多,容易写得不新鲜。有些人物消息往往这样开头:某某人多少年以来如何如何。这不是传播新闻,而倒象是在讲述历史,这怎么会吸引读者呢! 一些优秀新闻作品启示我们,写好人物消息的导语,使它有个精采的开头,是增强人物消息新鲜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一种重要手法,可以起到化旧为新(新鲜、新颖)的作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15.
刘晨 《青年记者》2006,(6):39-40
诗言志,歌言情。有位文学评论家说,“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果将这句话借用到我们的新闻写作上来,那么笔者认为,人物通讯的采写,就应当也必须比消息等其它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格外注重“情”的力量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在外界刺  相似文献   

16.
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感染力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不仅须熟悉消息、通讯等采写手法,而且应学会新闻采写的十八般武艺,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媒体人。新闻特写正是展示记者写作文采的一块芳草园地,应下功夫掌握它的采写技能为我所用。那么,什么是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些记者采写的消息,往往见事不见“人”,消息写得枯燥乏味,可读性不强。线与点:新闻事件与人的关系新闻,是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各个方面所发生的重要的、新鲜的事实的一种形式。凡是新闻都不可能没有人的活动。从新闻采写的角度看,如果把新闻事件比喻成一条纵向的线,那么,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在具体时间内的举动、言语和思想,便是这根线上具有横断面意义的点。单纯只给受众一条简单的线,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能从纵向的线上截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横断面作为点,通过具体的描写,使点与线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又有横向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广播人物报道是广播媒体经常采用的一种宣传报道形式,借助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访谈等写作手法和同期声、电话连线、音响等技术手段,在塑造人物方面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倍受听众青睐。笔者从事广播人物报道的采写已有多年,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想采写出优秀的广播人物报道,就需要深入采访,精心提炼,细心制作,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全面展示人物风采。  相似文献   

19.
第一,从掌握丰富的材料人手,紧紧抓住人物最有特色的一点展开写……采访一篇精彩的人物新闻,得靠深入采访。掌握的素材愈多,选择性愈大,其比较的天地也愈宽阔。一位擅长采写人物新闻的记者曾对笔者说过:“采写一篇人物新闻,难在发现先进人物的特色。在采访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思索了又思索,比较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业务编辑部:读过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采写的关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两条消息,不禁拍手叫绝。这两条消息写法别开生面,尤其是开幕消息的导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里的同志们都说这篇消息可能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记得两年前,郭玲春采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也是一篇突破老一套程式的好新闻。郭玲春同志为什么总是能把一般的新闻事件写成不一般的新闻报道呢?近两年,贵刊曾登过几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