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在江州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但是在勾检,唐中后期江州的有关史料后,笔者对白居易所描述的关于江州的"偏僻、低湿"的地理环境存有疑虑。本文试图从江州的人口增长、江州的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江州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方面出发,对江州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典诗歌《琵琶行》,是唐元和十一年白居易遭受政治打击贬官为江州司马时的作品。这首诗问世后,历代文人学者从不同角度作过不少分析和评价,从中发掘了许多有价值的诗歌创作经验。但是,从人物心理刻划方面来进行探讨的文章却很少;而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正是该诗的一个突出特点。《琵琶行》是白居易谪贬江州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所作。一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当  相似文献   

3.
古诗名篇中,兴起于乐,情抒于曲,或依音绘人,或借乐续篇,二者均不乏其例。唐代大诗家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作匠心独运地塑造了琶琵女这样一个生动的音乐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居易在中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政事遭贬为江州刺史,外放途中复又被追诏贬为江州(九江市)司马。元和十一年秋,于某日晚间送客浔阳江口,遇女弹奏,唤起迁徒的伤感,尔后写出六百一十二言的古诗《琵琶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相似文献   

4.
柴舟 《语文知识》2006,(5):42-42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者于元和十年(915)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一度跌入低谷。从诗的第三句“长恨春归无觅处”可知,诗人登山之前,正为春光的消逝而伤感、失望。因此,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寺外大地上的芳菲已经落尽,不免令人心生伤春之情。但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令人眼前突然一亮——诗人在高山古寺中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相似文献   

5.
唐元和年间,大诗人白居易忧国忧民,越职奉事,引起腐败官僚不满,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免不了有“笼鸟槛猿”的痛苦,难以精神愉悦。因此,一旦在江上遇见憔悴凄苦的琵琶女,立时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触动,于是长篇歌行进发而出,并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叙事诗《琵琶行》的由来。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谈身为太史有着中国史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执着精神这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以史学家的正直实录精神记载历史,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历史,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816),即白居易因写诗抨击时政,被当权者找借口逐出京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在当时,司马多半是由“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递居之”。这是一个没有一定实职,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闲官。当这样的官,“若有人畜器贮用,急于兼济者,居之虽一日不乐”,(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白居易本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性格刚直不阿的人,  相似文献   

8.
自居易贬谪江州期间,与他的朋友元稹多次书信往来。《与元微之书》就是作于被贬的第三年(817年),他在信末问:“此夕我心,君知之乎?”当时元稹与自居易已交往十几年,又有相同的处境,当然可以明白自居易的心;就是千载之后的现代读者如果了解了相关的背景资料,也能理解自居易的“此夕”之心。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及其叙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的代表诗作《琵琶行》创作于唐玄宗元和十一年 (816)。当时作者被贬官在江州任司马。一年的江州生活使他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和吏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年秋,他一次在江边送客时遇到了一位“长安故妓”,这位富有艺术才华的妇女的悲惨身世触动了他的心事,遂写下了这首享誉千古的诗篇。诗中记述了这位歌女的一生经历及其出色的技艺,对她年老色衰、从良非偶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情的共鸣中,抒发了被贬谪的苦闷与悲哀,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这首诗的突出成就就是在叙事方面。第一,叙事和抒情巧…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与火锅     
2002年2月20日《北京晚报》第34版《电火锅一半不合格》一文第一段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锅。”杜甫的这句诗可说是吃火锅的最佳意境写照。“红泥小火锅”应作“红泥小火炉”。红泥小火炉是用红泥砌的小炉子,用以煨酒。为了和当今盛行的吃火锅风俗扯上关系,便窜改古人诗句,实在是不应该。这两句诗也不是杜甫所作,而是白居易的佳句。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了《问刘十九》五言绝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时白居易被朝廷贬谪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任司马,与一位友…  相似文献   

11.
何逊卒于何年,史传无明文记载。学术界一般据《梁书》本传“除仁威庐陵王记室,复随府江州,未几卒”的记载等,将其卒年定于天监十七年(518)或十八年(519)。但何逊《赠江长史别》之诗却写于天监十八年秋,《赠族人秣陵兄弟》之诗写于普通三年之后,《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之诗写于中大通五年八月,何逊不可能卒于天监十七、八年,而是卒于大同元年(535)四月之后,大同三年(537)春正月之前,他有可能参与过《文选》的编撰工作。  相似文献   

12.
唐朝元和年间,因“武元衡被刺”一案,白居易被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而被贬谪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其时,一腹郁闷凝成了朗照文学天宇的璀璨诗篇《琵琶行》,而诗中惊为天籁的乃是其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传统名篇,长期以来一直选入高中教材.诗的最后一句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对江州司马为什么会着"青衫",十多年来,4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一直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4.
一千多年前,浔阳江头一位琵琶女幽怨的琴声深深地打动了白居易。此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已两年,本已“恬然自安”,因为琴声,也因为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他“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于是写下了“凡六百一十六言”的长诗《琵琶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让后人为他们一掬同情之泪。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指出:因“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诗引发的官秩与品服“错位”的学术问题,陈寅格《元白诗笺证稿》早已明确解决,以示不掠前贤之美;进而指出:陈氏所引”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这一核心论据,乃从《十驾斋养新录》转引自南宋王《野客丛书》;实则王氏此条材料乃“蹈袭”北宋《蔡宽夫诗话》而来,并订正了《宋诗话辑佚》辑录此条在校勘上的失误。在甄辨白氏“着绯”不在江州司马任及其“假绯”、“加朝散初着绯”之年代等实质问题,皆能援据典制,结合诗人行年及仕历,并以白诗作为内证。可资治白诗及研究唐代职官、服色制度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居易以一曲《琵琶行》使其贬官江州的这段经历格外引人注意。但在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参中多只介绍他前一年因“越职言事”而贬官的背景。教师在讲解该诗序言“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时,也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未能深究其义,有时甚至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7.
赵振亚 《甘肃教育》2008,(21):60-60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前,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元和十年,“盗杀宰相武元衡”,  相似文献   

18.
浔阳江上,琵琶几曲,使得江州司马白居易泪透青衫,将琵琶女引为知己,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慨叹。音乐原本是抽象的,音乐形象是很难捕捉的,但今日凡读到此诗。我们对琵琶声声会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这都缘于自居易的妙笔巧绘。  相似文献   

19.
漫活火锅     
“缘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后,于唐元和十二年一个雪天向江州名士刘十九以诗的形式发出的“请柬”。诗中的“红泥小火炉”就指陶制火锅。作为冬令美食佳肴的火锅,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的汉代。据文物考证,东汉...  相似文献   

20.
《司马穰苴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第四篇,篇幅短小。传主司马穰苴在历史上并不有名,所以此传历来不被学界重视,更无人探讨司马迁创作这一传记的用意所在。本文通过对该传“太史公日”部分和《太史公自序》中相关材料的分析,探讨司马穰苴与《司马兵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创作这篇传记的根本目的并非旨在为司马穰苴生平作传。而在于教导世人如何正确地去实践《司马兵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