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缘于父亲的一次受伤。那是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碰巧是母亲负责护理。父亲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是一见钟情。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一看两人郎才女貌,便暗中牵线搭桥。  相似文献   

2.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魅力     
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全然两样。一些刚入学的学童普遍反映,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水平的正常发挥。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的常见反应是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时间,将精  相似文献   

4.
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女人,这一生几乎从未与人争吵过,但却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个小错,母亲便会揪住小尾巴不放松,除了当面批评和数落,把父亲批得体无完肤外,逮着我也会唠叨个没完没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民主是小民政治,太精英了就可能丢失选票。除了肯尼亚的父亲,奥巴马还经常提起自己的“少女母亲”。其实从未见过的父亲对奥巴马的影响,远远赶不上最后成为博士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晚年离异,有二子一女,父亲由长子抚养,母亲由次子抚养。去年春天,不幸降临,母亲病故,相隔一月,父亲也离开人世,就在父亲出殡后,亲人们还未能平复心情,家庭战争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很差。终于,父亲病重入院。母亲坚持要去医院照顾父亲,但她的身体也很不好,我们都不让她去。母亲让我给父亲做三鲜汤喝,  相似文献   

8.
父母对弈     
父亲退休以后,迷上了下象棋,他的对手是母亲,只是他与母亲对弈,每每必输。因此,我们戏谑地送他雅号“常败将军”。父亲并不跟我们急,反倒乐呵呵地笑纳了。记得最初父母开始喜欢对弈这种消遣方式,是因为母亲一场大病  相似文献   

9.
父亲打鼾     
父亲从年轻时身材就又高又胖,睡觉时鼾声如雷。母亲讲,她嫁给父亲后,曾后悔不已,父亲的鼾声让她整夜无法入眠。几天下来,母亲熬得眼圈乌黑,像霜打的秧苗,整天无精打采的。使尽了各种方法,折腾了近一年的时间才适应了父亲的鼾声。  相似文献   

10.
母亲在电话里哭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无助。父母的身边没有儿女陪着,而母亲瘦小虚弱的身躯除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外,还继续做着养大孙子辈的传统家务,母亲可以稍作休息的时间是在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从石头缝里夹生出来的小树,儿童时期,父亲早亡,母亲和奶奶两个寡妇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我母亲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她家以前是济南有名的"大户",可惜她赶上了她们毛家破落年代,但是她懂文化。我父亲少年丧父,只念过三年书,十七岁,  相似文献   

12.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3.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8,(11):26-29
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丽扎,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斯图坚科村。父亲是沙皇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当过律师。他与第一位夫人生了六个子女,妻子因肺病离开了人间。丽扎的母亲11岁时成为孤儿,来到丽扎父亲家帮助做家务。父亲39岁丧妻,后来由丽扎的母亲续弦,生下哥哥与她兄妹二人。丽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八,  相似文献   

14.
蓉儿 《湖北档案》2006,(8):31-31
近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 父亲去世已半年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有露过一丝笑容.她下班后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我很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这风风雨雨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有关父亲的话题,惟恐自己不经意碰破母亲心灵的伤口.但是沉默也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大姨和小姑常常焦急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6.
奔驰轿车肇事逃逸 3月12日,家住河南省济源市的李春梅下午带着两岁的儿子党敬豪(小名毛毛)回到母亲家.晚饭后,父亲骑摩托车送他们回家,李春梅独自骑着电动车走在前,父亲李绪山骑着摩托车,带着抱着毛毛的母亲在后.  相似文献   

17.
爱的阶梯     
从小我就惧怕父亲,而且怕得要死,因为父亲的沉默、暴躁、独断、专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产生过依恋,有的只是恐惧,就这样一直到长大,这种感觉陪我度过了漫漫的小学和中学时光。我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这种状态,因为我是父亲的女儿,有着和他一样的倔强脾气。父亲很少和我们搭腔,平时都是母亲传达"圣  相似文献   

18.
马儒 《出版参考》2014,(8):22-23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20.
书情     
第一个教我看书的人是父亲。他在上海作医生,颇有名气。所以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给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患者治病。可是,只要我拿着本书往父亲怀里一钻,父亲便会放下一切,一页一页地给我讲书上的故事。一天,我买了两支彩色粉笔,把书上的故事画到了客厅的墙上。三堵白墙顿时色彩缤纷。为此,母亲狠狠地打了我一顿,父亲知道后又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吵完了,父亲请来工匠,刷白了两堵墙,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