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消除运动性疲劳常用中药的筛选与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今文献中消除运动性疲劳的183首方剂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常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15味,并对其药物功用及消除疲劳的机理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对运动性疲劳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阐述"中枢疲劳"的假设,就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复方健脑益智类中药、复方补肾类中药、益气活血类中药和某些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问题综述,并就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注意以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①从中医理论方面丰富"中枢疲劳"的假设;②探索中医药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途径;③进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药物筛选;④建立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开展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进行了展望,对国内运动人体科学领域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分析了用药物动力学方法研究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优势所在。结果表明:运动人体科学领域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仍需完善,有效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应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研究运动性疲劳是我国的特色,但由于中西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的迥异,一直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因芯片技术作为现代科学的产物,使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从还原论跃进到整体论和系统论,中西医思维模式第1次实现统一。展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前景,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和校正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的疗效,开发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单方和复方;研究不同中医证侯型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表达谱,开发诊断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芯片;制定消除运动疲劳的个性化中药组方,等等。  相似文献   

5.
阐述“中枢疲劳”的假设,就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复方健脑益智类中药、复方补肾类中药、益气活血类中药和某些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问题综述,并就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注意以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①从中医理论方面丰富“中枢疲劳”的假设:②探索中医药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途径;③进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药物筛选;④建立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中医方法消除运动性膝关节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特别设计的运动训练课前后受试者膝关节临床体征、肌肉功能、关节松弛、超声图形以及肌肉反射时的测定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实验结果 ,初步确立运动性膝关节疲劳证机理 ,并采用中医方法对运动性关节疲劳的消除作了初步研究 ,发现推拿和经穴中药导入对运动性膝关节疲劳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乐 《体育世界》2010,(3):58-59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疲劳会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以及比赛成绩,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物理康复、高压氧、中医药和心理康复,中医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医术,同时也是很神奇的一种治病的方法,副作用也很小,我们要把我们国家所特有的国粹发展下去。所以主要谈谈如何利用中医药来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利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前景与思考,为广大运动员消除运动疲劳提供帮助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发挥中药在运动医学领域中的独特优势和潜力,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学认识、中药恢复运动性疲劳的应用方法、中药在运动性疲劳相关问题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中药对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免疫能力、运动性贫血、抗氧化能力、中枢神经疲劳、运动性损伤等问题具有明显的疗效,在促进疲劳恢复,提高运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出使用中药应密切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辨证论治,加强中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应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多种中医疗法恢复措施的综合应用,以提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时效性;谨惕中药的违禁成分,确保使用中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中医传统理论在此领域中已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证实,中药和各种传统中医手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效果显著,进一步开展中医传统理论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医学研究发现,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紧密相关。已有诸多学者指出,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状态改变.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在五脏中肝居于核心位置。五脏中与运动性疲劳有直接与间接关系较密切者,当首推肝脏,疲劳产生的根本在肝的调节功能失常。本文较全面的综述了中医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旨在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以及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补肾益气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是我国运动医学界的一个热门问题,补肾益气类中药抗疲劳的研究更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本文介绍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及肾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并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对补肾益气类中药抗运动性疲劳作了详细阐述,同时从运动训练的角度,对如何运用该类中药作了介绍,最后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人体技术及其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跟踪和展望数字化人体技术及其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方法,综述了数字化人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展望。研究结果与结论:数字化人体技术在运动服装的设计、体育与健身运动器材的开发、体育科学选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研究、预防运动损伤、中医抗疲劳药物筛选、体育保健针灸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运动医学领域中的中医外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外治法原理是通过经络传导、皮肤、粘膜吸收药物达到治疗康复的目的。分析了几种中医外治法在运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特点,其中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是一种传统医学与现代新型给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在运动医学领域中运用较少,经皮给药系统的治疗手段在消除运动疲劳、损伤治疗等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联动的角度,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选取国内八所中医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对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医院校中开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与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展望。总结了中医院校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配备、考评机制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民族传统体育中医本位学科地位、发掘中医学科与民族传统体育联动要素、引进跨学科师资,以及编撰中医学科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用教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体质测评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及其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体质检测了解国民的体质状况,并进行评估,以区分健康与亚健康人群,近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将体质检测结果作为健康状态的工作基础,结合国内外各种亚健康的评价方法,建立相应指标的评价体系。结果分析:亚健康的成因主要有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生活方式。其干预措施包括运动处方;营养调控;中医养生等。结论:体质与亚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运动健身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可根据体质测评,结合医学、心理学、中医学、免疫学等多学科发挥优势,制定一套完善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现状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预防疾病、病后康复及养生和健身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了解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现状;通过数理统计法来证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能够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学生就业特点给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改进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由于越野滑雪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时间持续性长,极易出现运动性损伤,或者厌烦训练与比赛的心理状态,导致比赛欲望降低,应激能力下降.针对训练比赛中运动中常见的腰部、膝关节损伤,应采取按摩与理疗、针灸等方法给予及时的治疗;对厌烦训练、比赛欲望降低、应激能力下降等疲劳状态,采用改变训练方法、调整负荷,转换训练环境、重新设置训练目标,中药调理、营养补充等手段进行积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药增强运动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运用中药增强运动能力研究的现状,提出要全面系统并针对性地研究,拓宽用药范围,并加强对中药含违禁成份的研究,使传统的祖国医学宝库为我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用中医中药的综合方法对运动员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并就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文中重点介绍了手法操作,中药外用和局部小夹板固定方法,疗效很好,同时用本法对一般关节扭挫伤。亦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体育赛事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保健体育师资建设、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赛事等影响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