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细读"是作家传记的着力点,甚至是其目的.传记作者通过"作家细读",对作家生平中有意义的但被历史叙述有意或无意遮蔽、擦除的"琐事"、"心事"的深度解读,从而揭示作家隐秘的心灵纹理以及情感脉络.注重作家细读的作家传记无疑构成了对文学史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上对阿城的寻根派作家身份,莫衷一是。笔者试图通过结合文学史料,以及对阿城代表作"三王"的文本分析,寻找阿城作品中的批判精神和"伤痕"色彩,从而对阿城的作家身份给予更为准确的定位,借以申明确认对作家流派身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虚构作品中,读者可以聆听到叙述者和作家的双重声音。叙述者以直接叙述和心理描写或"叙述者干预"的方式向读者传达其声音和表明其对故事中人物及事件的立场以及自己的价值观。作家也可以介入到作品中以多种的形式传达其声音。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使用了"作家介入"表明了虚构作品中存在作家声音,并对作家声音的表现形式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小说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汪曾琪说,最重要的是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哲学书上讲的思想,而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这意味着作家的身份或者存在意义,什么是作家,作家干的是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5.
刘勰对作家主体内在条件的讨论以"养气"论为核心。从整体来看,刘勰所论主体之"气"大体可以从生命基础、才具准备、心态养成三个角度理解。这样,对生命元气的敬守和保养,对作家先天气质、后天学行的濡养和保存,对作家创作态度和心境的规范和调适,构成了刘勰"养气"论三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三方面内涵关联互补,共同成为作家创作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6.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2):18-19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采用儿童视角和"第二"人称叙事手法,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与人性关怀,这源自作家对命运、性格、人性等的深刻思考,更源自作家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7.
作家日记写作和出版实绩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景现.现代作家日记出现,源于"五四"对人的重新发现.现代作家日记是创作主体对自我形象的书写和生命意志的表达,其中体现着理性批判、个性自由、忏悔、孤独等现代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8.
"昭通作家群"的作家们在各自创作中融合了本土历史、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展现了丰硕的创作实绩。但在实际创作中,昭通作家们不同程度上突出表达主旋律,关注民生疾苦,却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关注和表达不够。因此,昭通作家们不仅应"走近"昭通,也要"走进"昭通。  相似文献   

9.
巴金与纪伯伦作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文学大家之一,他们通过"复仇者"形象描述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唤起人们挣脱枷锁进行反抗的灵魂。两位作家短篇小说中的"复仇"具有很多相似性和可比性。通过对作家复仇者形象的塑造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作家对复仇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穷而后工是诗歌欣赏和文本批评的典范理论,在以往文论家的研究中已经涉及到文本和作家两个维度,但是在对作家的生存境遇研究中存在着平面化和单维度的缺陷。通过对作家的生存境遇、心理体验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穷"的言语有限性扩展到"穷"的境界的无限性研究视阈,从中得到理论研究的历史梳理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莹 《文教资料》2012,(34):79-81
徐州籍作家赵本夫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本文从"小说创作历程研究"、"作家文学思想研究"、"小说文本研究"等方面对1982年~2011年赵本夫小说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类,试图总结既有研究中的得与失,以期拓展赵本夫小说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年级段语文教材经常在选自名著的经典文本后安排"作家卡片""名著便览"等内容对相应的作家和名著进行简要的概括。作为常被忽视的一种学习资源,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研究和挖掘。本文通过让"作家卡片"成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等方面,为课堂架设云梯,让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更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轻松表达。  相似文献   

15.
作家的儿子     
<正>作家的儿子和蔼友善的主教亲切地问一位作家的儿子:"你想成为一个像你父亲一样的作家吗?"作家的儿子回答说:"我不想。"主教说:"那你有什么志向呀?小家伙。"这个早慧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男孩儿坦率地回答说:"我要成为一个有名的人,那时无论我写什么,都会被刊载和出版。"  相似文献   

16.
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室内"硬写"表达了以"写作"谋生的一般性创作焦虑;体现了在"五四"落潮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随着文学领域的日渐独立化、专业化和狭小化,作家对文学如何实现自我安放、如何介入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反思了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丁玲1928年至1931年间的作品,描写了一系列青年作家的室内生活及"硬写"的焦虑。重审丁玲笔下作家的"硬写"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微观地把握1920年代的"硬写"赖以产生的时代语境以及作家在"自我"重构中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性别"这一女性文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出发,以评论者较少注意的人物群体--乡村女性为例.分析男女作家对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差异:男作家注重"性格"的刻画与女作家注重"心理"的探幽入微,男作家的"疏离"日常生活与女作家的"亲近"日常生活,男作家的"理性"书写与女作家的"感性"叙述,其中体现着丰富深刻的性别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文学创作中想象力的缺乏问题成为文坛的热点,得到众多作家和学者的关注.文学想象力萎缩的原因与文艺观以及大规模的"复制"与互文"拼贴"这一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有关.文学要有想象力,必须建立"心灵真实"来消解文学对生活经验的依赖,以作家的虚拟化世界转向文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力,展示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为策略,解构"复制"与"拼贴"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式的文本阅读方法为基础,通过解读这些作家作品中的象征物,分析"性"主题和"死亡"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及他们对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不同态度,阐明其学说对"迷茫一代"现代派作家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