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红广 《山西档案》2015,(2):143-145
石刻文献指以石头为介质镌刻书写的,供阅读识别的语言文字资料,也包括石质材料的雕刻、画像等非文字信息。石刻文献的载体类型包括不同形制与功用的石刻原件,也蕴含艺术风格多样的石刻拓片和拓本。石刻文献的文献属性体现为历史文物性和学术资料性。  相似文献   

2.
实物展品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资源,但其价值判断及其处理方式会因展览类型及目标不同而各异。在器物定位型展览与信息定位型展览中,实物展品的收藏政策、研究的重点与深度,以及设计布展的方法都不尽相同。相对器物定位型展览,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扮演了新的角色,履行着新的使命。所以,在藏品建设方面,要更加强调其系统性、有机性,与主题的相关性,以及对区域文化的针对性及表达能力;在藏品的研究与利用方面,则强调将研究纳入区域性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的框架中,更加深入与充分地揭示展品内蕴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并结合展览的综合性诠释手段向观众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石刻是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际,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实物证据,应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并结合杭州石刻现状,论述了运用转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并编制地方石刻目录的重要性,以拓宽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上期的特稿,我们以一种比较有力的编辑形式推出了严建强的《新的角色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文章将博物馆的展览分成器物定位型和信息定位型两类,认为从器物定位型向信息定位型是博物馆展览发展的大势所趋,并探索了与信息定位型展览相关的博物馆收藏、研究以及展示的理论、策略、方法及长远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50年代出土的东更道七器是古代祭祀泰山的遗物,对研究古代的山川祭祀是难得的实物见证。过去,由于器物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很多细节缺乏报道,铭文和器物对不上号。因此,作者做全面调查,通过目验原器和汇总有关资料,按出土情况、地理环境、埋藏顺序、器物编号、尺寸重量、形制纹饰和铭文释读,对这批铜器做系统介绍。最后,得出的初步认识是:这批器物可能是战国晚期齐王建利用获自鲁地的六件楚国浴缶,由留在齐地的燕国工匠加刻铭文,和一件三足铁盘,埋在泰山脚下,用来祭祀泰山。  相似文献   

6.
建立功能齐备的高品质的石刻拓片数据库,必须通过书目控制时石刻文献内容信息作深层次的揭示.释读石刻文献,进而形成准确的释文,是深入分析其内容、提取相关信息的前提.传统金石目录通过题跋和录文两种体例,点面结合地对石刻文献进行考释,其中的录文体例,更是揭示石刻文献内容信息的基础.从金石目录对石刻文献内容的考释中寻求借鉴,论文就释文的方位、行款和阙疑等石刻拓片书目控制中的释文的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立功能齐备的高品质的石刻拓片数据库,必须通过书目控制对石刻文献内容信息作深层次的揭示.释读石刻文献,进而形成准确的释文,是深入分析其内容、提取相关信息的前提.传统金石目录通过题跋和录文两种体例,点面结合地对石刻文献进行考释,其中的录文体例,更是揭示石刻文献内容信息的基础.从金石目录时石刻文献内容的考释中寻求借鉴,文章就释文的方位、行款和阙疑等石刻拓片书目控制中的释文的规范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殷周金文常用字"尊"位于句末时,如"康侯丰作宝(尊)(《集成》215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用义为"器物名",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尊"非器物名。通过对殷周铭文中所有器物名的辞例及所有"尊"器铭文文本结构的考察,我们发现:后一种说法更符合殷周铭文实际。句末之"尊"与"尊彝""、尊鼎"中的"尊"用法与用义完全相同。殷周金文中的"尊"字还没有"器物名"的用法。并由此得出:在金文研究中,如果仅作局部的文例考察、部分的辞例排比,其结论有时难免偏颇。对全部铭文的宏观研究也许可以解决金文研究中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9.
据器物形制、纹饰,铭文的立意、措辞及用语等各方面特征,判定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入藏的伯克父甘娄盨应为春秋早期汉、淮流域一带的国族器物。铭文中表器物自名的""应读作"盨";""系"盛"字异构;部分文字如"(饙)""(盨)""(盛)""(稻)""椋(粱)"等写法和用法皆富有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铜器铭文中"用盛黍稷稻粱""用煮用烹"等有关辞例进行了归纳,结合器物形制等作细致分析,指出此类文例常见于青铜簋、盨或簠等类铜器铭文中,器形与铭文"用盛××"或"用实××"名实相符。从文字、文义及文例等方面厘清了过去在文字释读、文义及文例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对有关铭文的正确理解和相关铜器国族的判定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载体知识信息的组织与传播--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当今新的信息环境以及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变化的分析,指出载体知识信息的组织与传播是现代图书学研究的核心,未来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将以数字文献为主,印刷型文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消亡.未来图书馆员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下载本馆读者所需要的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知识信息,并将其存贮载体予以有序组织,以便随时为读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基于本体的知识图谱构建,对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研究,能提升受众的沉浸性与互动性,促进语义化进程,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首先,基于需求分析,从基础信息、视觉特征、文化内涵三重角度分析特征概念,完成南朝陵墓石刻本体模型构建;其次,以丹阳陵墓石刻作为研究实例完成知识获取与知识融合,并借助Neo4j图数据库完成知识图谱构建;最后,通过知识可视化展示与知识发现,体现知识图谱在开发石刻信息资源中的优势。研究发现,知识图谱在降低知识门槛、展示文化内涵、提升信息资源与受众之间互动性等方面效果明显。本研究为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石刻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罗昌繁 《图书馆》2021,(2):108-113
目前的石刻文献研究主要体现在史料的比勘验照、查漏补缺意义上。实际上,石刻具有多维面相,兼有物质载体与文献内容的双重意义,其研究角度亦可多元。已有的石刻研究,主要存在重文字轻图像、重碑志轻题识、重作者轻书者石工拓工、重静态石本轻动态立石与流通、重出土石本轻传世纸本、重汉字轻非汉字、轻石刻主体研究等偏向。有关石刻研究,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与历史文化视角,还可在文本学、物质文化、空间文化、视觉文化、阅读史等视角进行拓新考察。要拓新多元研究视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培养研究人员的石刻主体研究观念,将石刻从作为史料的“身份定位”与传世文献之“附庸”的角色里解放出来,单独予以主体性观照。另外,在当今学科体制下,对石刻进行学科意义层面的提升,有利于石刻文献研究朝多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北汉简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的珍贵资料。本文搜集考察西北汉简中涉及到的汉代边塞屯戍官吏士卒日常生活中所用各种居室什物,并依据简文试图对这些器具的形制、价格、来源等进行探析。所谓"居室什物",主要是指包括家具、炊具、餐饮用具、盛贮器、娱乐游戏器具等等在内的各类日常生活器物。通过传世文献、出土考古实物与西北汉简相互印证,不仅可以考察汉代边塞屯戍官吏士卒的日常生活器物,同时还可以借此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器物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器物为主,实际上大多也是汉代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器物,所以也可以与汉代内郡出土器物互相参照,从而进一步了解汉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我们对汉人物质生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因特网辅助调查4种方法,于2010年1月就广州地区石刻拓片收藏情况、广州地区石刻文献专藏情况以及广州石刻文献地区特性等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反馈,首先总结了广州地区公藏石刻拓片的情况,包括基本情况、保存情况、整理情况和利用情况;继而结合理论研究,在肯定地区石刻文献的区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突出地区石刻文献的区域文化特性和深度揭示地区石刻文献信息两方面探讨了建立地区石刻文献数据库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河南武陟县木城中学运动场工地出土一件铜镶玉龙凤纹璧,同出有青黄釉小陶壶和"日月同辉·汉"铭文灰陶罐两件器物。铜镶玉璧由镂空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组成,铜璧为铸造而成,其造型、纹饰与战国时期的玉璧造型、纹饰相同或近似,透雕玉龙的造型有战国时期及西汉早期的风格。灰陶罐的铭文字体呈现出篆书的风格,又有隶书的部分特点。其中,"汉"字的三点水上部与西汉五铢钱的"朱"字头上部相同,为方折,是西汉时期的风格,"汉"字铭文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黄青釉小陶壶造型呈现西汉晚期特点。铜镶玉龙凤纹璧是研究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众多学者对《全宋文》进行了大量订补工作,成果颇丰。本文以庐山碑刻文献为中心,对《全宋文》进行增补。同时考订这些文章的创作时间、地点及相关背景,并尽量考证作者的生平信息。增加的八篇石刻文章不仅有助于《全宋文》的增补工作,也为宋代历史研究提供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7.
曹凤群 《兰台世界》2016,(5):156-158
明代私人藏书家对戏曲传播有着特殊贡献,通过保存、传抄、递藏的纵向传播手段及以选辑刊刻为手段的横向传播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戏曲文献消亡的风险,而且出版发行了诸多优秀的戏曲文献,并较大提高了戏曲文献的传播面积,促进了包括戏曲文献在内的众多通俗文献的商业化运转。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河南武陟县木城中学运动场工地出土一件铜镶玉龙凤纹璧,同出有青黄釉小陶壶和"日月同辉·汉"铭文灰陶罐两件器物。铜镶玉璧由镂空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组成,铜璧为铸造而成,其造型、纹饰与战国时期的玉璧造型、纹饰相同或近似,透雕玉龙的造型有战国时期及西汉早期的风格。灰陶罐的铭文字体呈现出篆书的风格,又有隶书的部分特点。其中,"汉"字的三点水上部与西汉五铢钱的"朱"字头上部相同,为方折,是西汉时期的风格,"汉"字铭文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黄青釉小陶壶造型呈现西汉晚期特点。铜镶玉龙凤纹璧是研究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界在石刻的研究方面大多局限于具体石刻铭文的考释,导致研究范围的日益狭隘,确定石刻学的研究范围,重新建构石刻学的体系可以为改变这种现状做出理论的指引。《语石》及其批注本、后继之作《梦碧簃石言》等石刻学著作对石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方面作了构建。论文对上述著作的这些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尝试着为石刻学的深入研究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刻字于石,传于后世,是中国历代以来的传统.与甲骨、青铜器、简犊、帛书等一样,石头自古即成为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实际上,中国刻石的兴盛是汉代以后的事情,汉代的刻石堪称中国石刻的原点,甚至称之为古典也不为过.因此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国石刻的原点和古典.汉代碑刻包含了两汉时代的碣、碑、墓志、画像石题记、摩崖、石人石兽题字、黄肠石题字、居住建筑类石刻题字等所有的石刻文字,是严谨和规范的学术概念,不包含没有文字的汉代艺术石刻.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历史史实以及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