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独游太虚境时,曾听过众舞女演唱的《红楼梦曲》,其中专家认定“终身误”一曲咏叹的人物是薛宝钗。笔者从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及在小说中的地位,以及小说的结构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及画面入手,认定“终身误”咏叹的人物应是贾宝玉。而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命运是在一首曲子“枉凝眉”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香菱学诗终有所成,除了自身的刻苦,更得益于黛玉这位老师。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尽管身份是妾),同处一府方便请教,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从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分别去探望宝玉时的几个细节,透视出宝钗的张扬、办事周全,黛玉的低调、一味心痛,也透视出宝钗与宝玉不在同一立场上,黛玉与宝玉思想相通,因此宝玉对这两个都想成为宝二奶奶的人感情是不同的:对宝钗,更多的是敬重,对黛玉,却是浓烈的爱情。  相似文献   

5.
古典小说的回目是小说的文眼.<红楼梦>也自不例外."翡"代表宝玉,"翠"代表黛玉,"冷"代表宝钗.宝玉以占最多数的回目成为绝对的主角,与黛玉的亲密,与宝钗的冷淡也是回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启功先生是著名红学专家,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和注解,多发前人之所未发,非常人所能及.以启老所说<红楼梦>里"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为契入点,论证:1)只有"满纸荒唐言"诗才是曹雪芹自抒胸臆之作,而"无材可去补苍天"及"字字看来皆是血"诗均非曹氏所作;2)论证黛玉、宝钗之诗反映她们迥然不同的性格;从版本、音误、形误和黛玉性格等角度论证"冷月葬诗魂"句当作"诗魂"而非"花魂",更非"死魂";从而印证启老所言,洵为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7.
就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宝玉眼中宝钗之美是要胜过黛玉的。然而,通过移情作用,在宝玉对黛玉的审美直观中,宝玉发现黛玉的诗性之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在宝玉眼中,宝钗之美则始终处在散文化的状态,这种散文化状态的美,虽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但宝玉终究没有在宝钗之美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也就不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读者对钗黛二人的美的欣赏,也主要跟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代入宝玉的身份——也就是对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发生的移情作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宝钗和黛玉是人类生存方式选择的两个代表。黛玉代表了少数特立独行的精英的生存方式。而薛宝钗则不同,她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持与周围社会的和谐,她选择的是宁愿委屈自己,甚至放弃自己也要与社会规范相一致,也要融入到主流的阵营中去。就一点而言,如果黛玉代表着少数人的生存观念与方式,而宝钗则代表着绝大多数的普通大众的生存观念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宝钗的无奈     
从小看《红楼梦》就偏爱黛玉而厌恶宝钗,希望自己能做个像黛玉般的人:敢爱敢恨,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长大后才明白宝钗的无奈,也略懂了做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薛宝钗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复杂的文学典,作者赋予了她丰满,立体的性格特征,她表面上"装愚守拙"一举一动显得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其实,宝钗和黛玉一样可怜,一样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一样值得我们同情,只不过在她身上的社会人生悲剧,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而与黛玉相比宝钗的悲剧意味更浓,悲剧层次也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五篇《柳絮词》不仅语意丰厚而且饱含深蕴。它们出自六人之!zr却同写一物,同述一物又各有不同,在“柳”与“我”之间的变换过程中呈现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曼妙情境。这组词中“韶华”与“东风”两词的反复出现,不仅表现了黛玉和宝钗赛词的“对撞”,而且加深了读者对宝琴、黛玉和宝钗三人写作水平及其异样情怀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13.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主人公林黛玉所作。许渊冲所提倡的“三美”本体论是诗歌翻译的重要理论。文章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本体论对杨完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4.
就《红楼梦》中“宝玉”名字的意蕴,作不同意前人作出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宝”字含有“功用价值高”的含义,此字揭示了宝玉对于贾家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宝玉被利用、被牺牲的悲剧命运,而“玉”字则评价了宝玉的人品,“玉”在中国传统化中,多用来比喻君子的道德。“玉”永远无法成为世俗人眼中的“宝贝”,这就预示了宝玉最后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5.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青春之歌》是著名的红色经典小说,自1958年该小说初版本行世至今,戴愉这一角色之于〈青春之歌=》的叙事功能被长久的忽略。笔者以为,戴愉是个没有信仰的叛徒,更是个被隔离的病人。在〈青春之歌》中,这一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本文就以《青春之歌》中的叛徒戴愉为例,从其叛徒和病人双重身份人手,试析这一双重身份所承担的双重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8.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词作,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在这首词里他直抒故国之思而引起宋太宗的杀意,使此词成为其绝命词。本文试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1)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中国古词方面的可行性;(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古词,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古词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9.
曹植诗歌之“骨气”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植的诗歌具有“骨气奇高”的特征,但对于这个特征的理解颇多歧义,笔认为,在曹植一生追求理想并屡遭失败的过程中,他面对骨肉相残的现实所表现出的或顺从权势,或抗争灾难,或沉溺痛苦,或超脱尘外,以及任性而行和持性而作等矛盾对立是其诗歌“骨气奇高”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形成这个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儒道互补的人格和对风骚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