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伊斯最初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积极参加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从1904年开始,他对祖国由爱转向憎,偏重于揭示国人精神上的病疾,并自愿离开爱尔兰,流亡他国。后来,乔伊斯只是作为作家来观察和研究爱尔兰,了解故乡的人事变迁,是为收集写作素材。剖析他与爱尔兰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窥测乔伊斯的心路历程,更深入地了解乔伊斯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2.
威廉·勃特勒·叶芝是爱尔兰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渗透着浓烈的爱尔兰情感和明显的爱尔兰因素,古爱尔兰的浪漫神话故事是叶芝诗歌萃取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叶芝对爱尔兰神话故事的运用有利于帮助爱尔兰人民族集体记忆的恢复,爱尔兰历史的重建,以及爱尔兰民族身份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然而在爱尔兰长期被殖民的民族历史下,诗人深感身份缺失的苦闷,其诗歌表达了对民族强烈的守望之情,富有浓重的乡土意识。诗人以故乡斯莱戈为基点,试图通过重塑爱尔兰民间故事和歌谣,重建爱尔兰民族救亡之梦,而拜占庭是叶芝理想的艺术殿堂,诗人从中看到了未来的爱尔兰。  相似文献   

4.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里痕的凯瑟琳》是叶芝最重要的剧作之一,也是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的一座里程碑。本文通过对该剧文本和历史语境的分析,集中阐发了在这一政治文化意象中凝聚的爱尔兰民族精神悖论:作为爱尔兰母亲,她召唤民族之子献身于爱尔兰的解放事业;作为大母神,她又不断地煽动狭隘、事仇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暴力的群众政治。正是这一民族精神悖论,培育了叶芝对爱尔兰的矛盾情感,并影响他创造性的生命轨迹和个人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7.
爱尔兰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宗教在爱尔兰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乔伊斯从小接受耶稣会士的教育,深受宗教的影响和熏陶,但同时他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反教和叛逆。乔伊斯对宗教的态度始终是暧昧的。在接受与拒绝、崇拜和嘲弄间,乔伊斯逐渐从宗教走向世俗,转而成为艺术的使徒。从灵性生活到世俗生活再到艺术生活,乔伊斯的戏剧人生始终与宗教传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由两个向量构成,一个是代表传统和延续的同质向量,另一个则是代表差异与断裂的异质向量。如何看待历史是均衡链接两者而成功构建身份的关键。对于爱尔兰而言,身份焦虑始终是其文学书写的张力所在。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叶芝等作家试图通过回归古凯尔特文化来重构爱尔兰身份。与此不同,乔伊斯却始终以现代性的目光在审视历史。本研究将以乔伊斯的《死者》(The Dead)为例,探寻节庆、商品及音乐等大众文化元素如何在乔伊斯笔下参与历史书写,引导爱尔兰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9.
"玫瑰"是叶芝象征体系诗歌中涵义丰富的象征体之一,并作为叶芝诗歌中重要的象征而频频出现。在"玫瑰"这一象征体中,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玫瑰"这一意象除了具有作品表面所提到的爱和美的象征外,还有一层对"玫瑰"意象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即强烈的爱尔兰民族情结。诗中叶芝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尔兰民族的关注和热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文本细读来分析叶芝的戏剧理念及其历史内涵。叶芝希望通过剧场艺术来呼唤和建构爱尔兰民族精神,并以此对抗英国帝国主义的戏剧文化;他把当时风行的现实主义客厅剧视为欧洲中产阶级堕落的文化表现,提倡回到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语言上,他也坚持爱尔兰西部乡村农民所说英语具有的音乐性,而否定现代社会受教育阶层的新闻语体。这样一系列的对峙,使叶芝的戏剧理念呈现为“去殖民化的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