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源学意义上,"仁"与"夷风尚仁"、"夷俗仁"的夷人文化有涉。在仁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仁是"全德"。孔子仁学是"爱无等差"与"爱有等差"的辩证统一。孔子仁学亲切自然,排斥功利性。孔子"仁者安仁"命题的哲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仁者安仁"开始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仁者安仁"何以可能?孔子虽然对"仁者安仁"并未作全面而深入论证,但问题的首次提出比对该问题的证明同样具有哲学价值。在孔子之后,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即心言性"、"即天论性",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仁义诸善端是先验的存有,与知识论无关。人人应当自觉以"四端"为性,实现生命内在超越。孟子仁学,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者安仁",儒家仁学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大大增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初步建立。儒家仁学衍变至董仲舒思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以气论仁之目的在于从本根论高度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气有阴阳,阳气善阴气恶,显现在人心,表现为人性"有贪有仁"。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这一运思路向与观点,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从此又出现一丝新气象。  相似文献   

2.
荀子首先提出礼法包含法家所言"法治"的理论,奠定了其在中国法史上隆礼重法的地位,当后人谈荀子的思想时,往往会预先溯源其基本理论性恶论,荀子将性恶论运用于政治之上,则为礼治与法治。传统中国法是礼法结构,而现代中国法是政法结构,两者的哲学基础与传统三观有着大不同。荀子认为礼不仅能够规范人的行为,还具有解释权力合法来源的功能,与现代社会中的法相比较,发现其功能高度重合。但探索事物功能之前必先溯其源,当社会上浮现治理难题时,按照荀子学说我们可将其归因于人性本恶,再进一步推导出我们需借用礼来如何解决治理难题,但荀子始终都未为我们解答礼之逻辑根源。本文将首先探讨礼法二者的关系,进而指出在法的体系中礼为何是法的精神基础,在荀子学说的法体系中,礼具体发挥的功能是什么,最后指出荀子礼法体系中的根源价值间的逻辑冲突。  相似文献   

3.
孔子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性论大约从西周初年开始萌芽,西周春秋时期人士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的"性"和"情"。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研究是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的。孔子对人性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开启了由礼入情的学术通道,为儒家后学深研人性打开了一个窗口。孔子还就以礼饰情、以礼节情以及人性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染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精辟见解。孔子对人性的探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在他的身后形成一股绵亘两百多年的人性论思潮。  相似文献   

4.
"欲"是荀子学说的逻辑起点,他把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人的欲望,又以欲为性,分析了欲望的特点,主张人类利用"心"来调节欲望,消除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作用。荀子论"欲"之说,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于我们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孔子思想看中国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但也有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今人对仁的解释,似有不同见解。冯友兰先生认为,仁的基础就是人的“真情实感”(《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章,《三松堂全集》P130),即心理情感,他…  相似文献   

6.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8.
人性和伦理     
在"人性的系统模型"的第6个层次上,人是一个耗散结构,吸收负熵,排出熵;损坏各处,构建一处。这是人性最深层次利己性的科学证明。系统哲学的道德律令是利己但不自私。人性恶是天生的,而善则需要培养。应当注重基本道德的培养,诚信则须从政府做起。  相似文献   

9.
荀子“心性论”是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根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诱惑和压力,人容易违背本性,因此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心性。荀子的心性论有着多元的内涵,既包括对人性的宏观把握,也涉及对个体的微观分析。该文分析了荀子的心性论包括3方面的内涵:一是人性中存在本能的善恶之分,这种善恶不仅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也与后天的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二是心性的高低有别,高尚的心性能够克制低级的欲望,保持道德的纯粹性;三是心性的修养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社会教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体不能仅仅依靠自我意志力来进行改造。该文还提出荀子的心性论对于伦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个体的自我修养和道德教化的相互作用,为后来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发展历两千五百年,泥沙俱下,真伪难辨。尤其是20世纪中叶海外新儒家"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出现,大有喧宾夺主之势。细究新儒家"道德的形上学",即坚持一切中国文化的成分都必须安排在形而上学体系之内,这大有"西体中用"之嫌。道德的形而上学(心性之学),不是儒家的本怀。  相似文献   

11.
“以和为贵”虽然是儒家礼学的中心思想,但儒家主张的“和谐”,原本就不是没有差等的“齐一”。孔子主张“正名”、“仁民爱物”,孟子认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或劳心,或劳力。”都隐含了“维齐非齐”的观念。荀子的“礼分”思想,无疑地可以视为这种观念的延续。只是荀子的礼学思想,较之孔孟,多了分具体实在。荀子的礼分思想,也很清楚说明“明分使群”的必然与必要。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人与人之间的差等,也就很自然的必须被强调,唯有确知了差等的存在,人才能确认自己的权限。而维持差等的方式,除了大众心理自觉的认知,更可以加上外在的限制,使得人群间界线分明、各守其分。这些外在的限制,依托着礼的面貌,在《荀子》书中有了朴素的开端,而在秦汉之际的儒者手中,被完全确立了起来,礼的阶级化于焉完成。本文之研究,旨在整理荀子的“礼分”思想之大要,并探讨其与阶级化礼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平庸的恶"是人们研究犹太裔女性汉娜·阿伦特思想的一个热点。这个理论是从人性的层面思考道德和政治领域中的集体与个人的责任。阿伦特认为恶并不是人性本身所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固有的一种品质,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思考的结果,所以恶没有深度,与它相反的善才是有深度的。阿伦特说恶是平庸的,这里的"平庸"二字仅仅是在说恶的性质,并没有同时默认这种恶的危害是轻微的;相反,看似简单直接地产生的恶,它的后果却很可怕,危害很大,甚至极具毁灭性。阿伦特"平庸的恶"这个思想的提出,给当时世界思考德国纳粹罪行提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角度,应该是震撼人心的。直到现在,这一理论仍然为我们看待集体罪恶、集体暴力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大多数人作恶其实是无意识的,是不曾思考的结果,只是盲从于某些东西。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依靠契约维持,然而,不能否认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情感出发解释"道德人"存在、道德社会形成的可能性。孟子从人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人之道德本性,这可以证明道德意识为人本身固有,当代公共伦理精神由于人本身之道德性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诗经·驺虞》主旨关乎上古蜡祭中的"迎虎"及"田狩"之礼;作为上古的仪式乐舞,此诗用于与"迎虎"及"田狩"相关的"射礼";《礼记·乐记》等古籍关于"《驺虞》,乐官备"之说,并非毫无根据,其说源于上古乐官在确定时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上古田猎具有时节性,更为了焚烧草莱、开辟土地,而农业生产最重"时令","乐官备"是上古农业生产的保障;仁兽"驺虞"的原型是人间的虎,同时是天上的参星,参星在上古是指示正月等季节的重要星辰。  相似文献   

15.
论文提出 ,在经历了明中期以来的在“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 ,儒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气质之性”(条理之性 )的人性一元论。元明的这种人性论虽然多非自然人性论 ,仍然主张存理遏欲 ,但这种人性论往往不再坚持性善论 ,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从而形成了儒学发展及其经典诠释的新课题。而造成和推动这种转向的原因 ,与其说反映了明代市民社会的兴起 ,倒不如说是元明以来思想家们的“哲学”的知性探究本身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决定的作用。有鉴于此 ,作者强调了哲学史诠释在古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生命伦理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其在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所应当遵循践行的原则和观念。先秦时期,儒家哲学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生命态度的多重性。先秦儒家既"尊生""贵生",强调人生命的重要;也承认生命必然会终结;然而,又不主张轻易放弃生命。二是道德生命的至上性。先秦儒家重视道德生命,将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又以"仁""礼""义"等为原则,用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进行引导、教化、约束和限制,充分体现了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三是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先秦儒家以功业、道德、留名来等精神生命的永恒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四是生命价值的提升性。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由"内圣"到"外王"的实现过程,也是由己及人、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对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观念以及由"礼"与"仁"所构架的整个儒家思想体系进行分析可得知,孔子一方面是借鬼神祭祀来恢复"周礼",进而维护周代上下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孔子又将鬼神祭祀转化为了一种不需服从于神的个体的人格自觉、道德完善与社会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商业活动中,与"无商不活"密切关联的则是"无牙不商"。"市侩"作为中间商本是通过居间中介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出身于市侩的杰出人物。但一当其遭到污名化之后,便成了奸诈势利小人的代名词。"市侩"的这一演变,是因其中一些从业者唯利是图不端的欺诈行为而蒙羞积垢,一如"车船店脚牙"之"牙","六婆"之首的"牙婆",无不是善与恶的双重本性在崇善惩恶的道德取向的博弈和公序良俗法则的裁判与规范的结果。对此,本文即以所发掘、爬梳的相关的历史故实作为印证。  相似文献   

19.
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是基于儒家根本之"仁"的思想,批评乡愿者以"媚于世"的态度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认为乡愿者存在的背后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扭曲。从生存方式上说,孔子在这里批评的恰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沉沦。与孔子的区别在于,海德格尔虽极力避免对"沉沦"作任何道德评价,却希望人们能走出"沉沦",做回本真的自己,但对召唤的此在本身是什么却始终未置一言。  相似文献   

20.
诚信,自古以来便是各个民族必须遵守的一种基本道德,也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信,无欺也"。信不仅是儒家五常之一(仁,义,礼,智,信),也是儒家所倡导的五德之一(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信是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之一,对于员工,唯有信才可能被任用,对于企业管理者,唯有取信于员工才能统帅员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